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一场生死时速的救治飞行———第二医院完成东北地区首例固定翼飞机 ECMO 患者空中转运纪实

2018-04-27     浏览(64)     (0)









  4月19日夜,万籁俱寂。此时我校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重症监护病房(RICU)里人头攒动,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治拉开帷幕。由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尹永杰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捷带领的医疗救治团队即将紧急空中转运一名患者前往广州进行肺移植手术。
  患者是位七旬老人,4月4日因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白色念珠菌菌血症辗转入住我校第二医院RICU病房,当时生命垂危,十分紧急。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后,使这位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老人病情得到了一些控制。但由于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气胸,呼吸机辅助难以维持。患者家属企盼着不惜一切,力挽父亲的生命。经与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系,该院建议如病情允许可转诊行肺移植手术。对于如此危重的患者而言,如何确保3200余公里的长途转运安全,便成了摆在全体医护人员面前最大的难题。
  为制定最佳的治疗及转运方案,张捷主任与尹永杰主任带领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会诊。专家们经过细致的研讨,并充分征询广州医疗专家组的意见,最终制定了ECMO辅助后,再通过固定翼飞机空中转运至广州,进行肺移植手术的可行性方案。
  重症医学科尹永杰主任指示,立即启动ECMO小组,对患者行ECMO辅助,同时决定派出田加坤医生、张群医生、王子护士组成ECMO转运小组。
  4月19日17时30分,田加坤、田振玮、张敏、纪富溪医生及王明慧护士等ECMO小组成员迅速为病人实施并完成了一系列ECMO相关手术。随着ECMO的正常运转,患者生命体征于23:40分逐渐趋于平稳。同时转运团队的医护人员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转运前的准备工作,预测空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着氧气、急救药品、血液制品、转运呼吸机、ECMO、除颤器起博监护设备等等。大家事无巨细,就连小小的气瓶扳手也要认真对待。考虑到机舱的限制和病人的需要,仔细计算氧气用量,每一瓶氧气的接口都要试接,确保途中安全。
  4月20日凌晨1时30分,患者在ECMO转运小组护送下,由尹永杰主任、张捷主任及高鹏教授指挥,从我校第二医院出发前往长春龙嘉机场。通过安检并再次检查ECMO机器、转运呼吸机、氧气瓶、血液制品、各种抢救必需品等所有用品,再次评估患者病情可允许转运后,4时20分专机从龙嘉机场起飞,经由天津中转,于20日上午9时50分顺利降落广州白云机场,11时20分安全到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完成患者交接。
  ECMO小组成功完成长春至广州3200余公里的生命接力,标志着我校第二医院成功完成东北地区首例固定翼飞机ECMO空中最强转运,此举表明我校第二医院运用现代化技术,抢救危重患者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先进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和循环衰竭时,可以在第一时间维持生命,等待器官移植等进一步加强治疗。由于部分患者病情特殊,需要转运至其他医院进行治疗时,普通转运方式耗时、费力且风险度高;而在ECMO的辅助支持下进行转运,安全便捷,特别是空中转运能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间。我校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完成东北地区首例固定翼飞机EC-MO空中转运,标志着我省EC-MO技术正日臻成熟,综合协调救治能力已达到新高度。
  (教工通讯员田加坤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