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张晓安:让梦想驱动原始创新

作者:研究生记者张航 本报记者文武    
2018-04-27     浏览(523)     (4)

张晓安是一位有机超分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专家,他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许多科研梦想。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喷水无墨打印”技术,并致力于解决显示屏耗电量大的问题。张晓安坚信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他用科学的方式为人类更健康做出贡献。张晓安用梦想照亮现实,成就佳话。





  在中学时,张晓安就跟化学结缘了。化学老师经常教同学们做土地雷,土火箭。张晓安那时就觉得化学有意思,也很有用———可以用来保家卫国。所以等高考制度恢复后,张晓安怀着对吉林大学的仰慕之情,毅然将吉林大学化学系填报为高考的第一志愿,并以考区第二的名次圆梦。张晓安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学习时光,再回到吉大,已经是28年后。
  张晓安本科毕业先后在英国巴斯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深造,后来在美国硅谷的惠普中央研究院工作,并通过努力最后担任项目首席研究员。张晓安在美国工作如意,生活稳定,似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他还有一桩心事。当初对恩师胡秉芳“学成归国”的承诺他时刻记在心间。面对国际上对中国创新能力不强的误解,张晓安觉得时候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越来越强。
  “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大展宏图的!”怀着这样的信念,2008年,张晓安毅然回到了祖国。他是有机超分子材料与器件领域专家,并在2008年底成功入选中国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应吉林大学邀请,张晓安2010年9月正式调往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兜兜转转,张晓安又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我还有许多科研梦想要一一实现,希望通过努力,梦想都能照进现实”,张晓安目光炯炯地说。
  领异标新二月花2014年初,张晓安和其科研团队用“喷水无墨打印”技术轰动了世界,引起化学学界、业界、政府、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家追问这项技术的初衷,张晓安坦言,希望这项技术可以提高纸张利用效率,进而减少森林耗材。
  如今,距离这项技术研发成功已经过去4年多,张晓安介绍,“喷水无墨打印”技术比之前有了很大进步:纸张的循环利用次数从最初的10次可高达50次;字迹的保留时间长从刚开始的22小时延长到半年以上,并可以快速脱墨;字体的颜色相较于之前的蓝色、紫红色、金色、紫色四种颜色,现在可以实现黑色打印,目前他和团队正在致力于实现全色打印。张晓安表示,如果这项技术真的实现产业化,政府每年会节约数百亿打印经费。
  “喷水无墨打印”技术是一项领先世界的原始创新技术。其实张晓安在科研方面总是不懈追求原创,用非常规思维去思考产品创新。对于一些问题,他会试着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
  根据调研,全球耗电量百分之十几用在了显示屏以及显示系统上。所以最近张晓安和团队已经研发出一种超级省电显示材料,用来解决显示屏耗电量大的问题。张晓安团队做过实验,用这种特殊的显示材料,苹果手机1秒钟翻页比现有的显示材料省电90%。这项技术也是原创性的,如果把这项技术产业化,意味着我们的手机可以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充一次电。而且这种超级省电显示材料还有更大的应用空间等待发掘。
  另外他和团队还组建了功能仿生材料与技术研发中心。目前他们正在研发一种生理智能调控和系统,用于糖尿病病情的早期发现、早期控制。这个系统吸引人的地方部分在于张晓安把微针技术和喷水无墨打印原理结合了起来,把检测和输药一体化,从而实现了一次完美的集成创新。之前的胰岛素是液态的,性质不稳定,需要冷藏。把金属微针技术应用到胰岛素的传输上后,可以使固态胰岛素“即溶即输”。
  张晓安一直认为要用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让人类更健康。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在科学的路上越走越宽。这一路张晓安初心不变,走得坚定又从容。
  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事科研已经40余年,张晓安遇到的挫折不计其数,但每一次他都挺过来了。只不过2015年那场意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无常。突如其来的车祸把张晓安撞进重症监护病房,因为颅内损伤出血,他昏迷了十天之久,偶尔醒来也是迷迷糊糊。那段时间,张晓安很痛苦,心情一度沮丧到冰点。张晓安说,不甘心就这么倒下,好多科研梦想还没实现,更不想因为自己耽误了团队的工作、影响学生的培养。
  刚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张晓安好像丧失了记忆,学生站在他面前,他想不起名字,以前自己的笔记文章也看不懂。他几乎想要放弃,但小时候母亲告诫自己的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小学一年级,学校离家六里,张晓安每天要走着去上学。这条路常年刮大风,有一次风特别大,走在路上他几乎喘不过气儿来。最后实在走不动就原路返回家了。回家路上恰好碰到了他母亲,母亲很严肃的说,如果这点困难你都不能挺过去,还能有什么出息。人一定得坚强,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就这样母亲又把他赶到了学校。从那以后,每当遇到困难,张晓安就想到母亲的话,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再大的困难,下定决心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母亲的话历历在目,张晓安重新振作,开始调整自己心态,积极的接受康复训练。在他看来,身体恢复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一种历练。幸运的是他大半年后身体和精神几乎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身体一恢复,他就开始投入到工作中,继续为梦想奋斗。好多同行都夸他精气神儿越来越好了,张晓安说“我的技术还没突破,我可不想倒下。”大病初愈后,张晓安精力确实不如从前,因为体质虚弱,他甚至不能长时间地说话。但是他依然牵挂着工作和学生,坚持按时上班。
  风物长宜放眼量张晓安以身作则,其不断创新、严谨认真的风范也影响到他的学生。张晓安希望他的学生视野广阔,勇攀科学高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科学探索中只有收获,没有失败,只要坚定信念,并全身心投入,人生奇迹就会无处不在。”这是张晓安在他和学生的微信群里说的话,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们增加信念感。张晓安经常在微信群里鼓励学生要坚定信念不动摇,要坚持研究的方向。他还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深究到底,不能浅尝辄止。比如大家都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张晓安就引导学生们把光合作用放到更细微的环境下再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去思考植物是到底怎样捕捉二氧化碳的。
  张晓安经常教导学生不能只看眼前,解决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根源,找出最佳解决办法。有一次在实验室里,张晓安在观察学生做实验,他走到研究生杜佳慧的身边,详细地询问了杜佳慧目前的实验做到了哪个阶段,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杜佳慧正在做热致变色这个实验,但是遇到了问题,实验结果不理想。张晓安说,不能仅仅关注实验结果,要追问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列出可能的原因,再好好分析,然后解决这个问题。
  张晓安对每一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非常有耐心的教导他们,有时候也会有批评,但批评都是对事儿不对人。张晓安的团队成员之一李松说,张晓安思维活跃,富有经验,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上去分析问题,和张晓安在辩论中经常会擦出智慧的火花。
  此生不悔入华夏张晓安在国外将近20年,在人们眼中,他是幸运的,早已经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但人们也很不解,为什么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又回到了东北呢?
  张晓安的回答简单直接。他说“我是炎黄子孙,我的根儿在这。”希望国家越来愈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愿。张晓安清楚地意识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原始创新才能帮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研发创新能力跟发达国家有差距,所以他选择回来,希望用自己毕生所学努力做出属于中国的自主创新成果,为国家争光。
  “吉林大学对人才非常重视,给想做事儿的人创造条件”。对于为什么选择回吉林大学工作,张晓安这样解释。“刚开始展涛校长给我写信邀请我回吉大工作,我很感动。我调到吉大工作后,吉大的相关领导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这更让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学校的帮助下,我在吉大工作逐渐起步,我和我的团队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生根发芽。”
  张晓安和团队一直在用心做科研,他说这是对学校最好的回报。张晓安认为我校化学学院有着深厚积淀,无数前辈用热血和汗水为化学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希望用更多的原始创新去推动化学学科发展,用自己的所学去影响一批人,然后这批人再去影响其他人,让我校化学学院越来越出类拔萃。
  张晓安立志要做顶天立地的事情,要做有意义的事儿。一方面做基础性研究,推动人类对科学的认知,加深对许多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理解;一方面又在探索应用方面的问题,通过功能仿生设计,开发出有助于解决社会重大需求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材料和技术,用科学真正地去推动人类的发展。
  采访前,张晓安刚从北京开会回来,他说他和团队最近又在涉足一项新领域,希望可以早日做出成果。一说到正在做的研究,整个人都是自信热情的、闪闪发光的。他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科研工作者,多为国家做贡献。对于张晓安而言,幸福就是当回首往事的时候,发现通过努力,梦想真的照进了现实,而每一段波澜起伏的经历中都有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