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王阳明诗中的石笋钓台考
作者:●李鸿翔 汪柏江
上虞陈溪乡的区域在历史上称为达溪流域,又称作十九都四十八堡。这里的“都”相当于现在的乡或镇,而“堡”则相当于村。在上虞素有“虞南山水胜景,陈溪为其精华”之说。如今的陈溪乡下辖十个行政村:干溪、石笋山、太平山、陈溪、虹溪、塔溪、夏家岙、旭峰、陈家岙、小陈岙。而陈溪的精华名胜之一的“双石笋”,又称“双映石笋”就在与虹溪村毗邻的石笋山村。
双石笋是傍达溪依山而立的两尊高耸石柱。越地多竹,石柱形状似笋,故名双石柱为双石笋,山为石笋山,山下的碧潭为石笋长潭。与双石笋遥遥相对,有一座庙即通泽大庙,庙内香烟缭绕,钟鼓不绝。明开国功臣刘基曾留有《通泽大庙》诗一首:
龙宫圣地育奇人,众山罗列似儿孙。
擎天石柱庙前立,半壁江山救驾神。
纵观国内的名胜景观,大都与佛道有缘。双石笋所在的石笋山,其道教渊源积淀颇深。史称晋代的道家名士葛洪(284-364)和梁朝“山中宰相”陶弘景(456-536)均在石笋山下垂钓过,石笋山也因此得名钓台山。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
“双笋石,在钓台山通泽庙侧。石双立,各数百尺。其巅有异花若人立而冕者。每杜鹃花开,烂若霞锦,里人竞观之。齐唐序赞:国朝祖宗三后,登格皇穹,花枯痿者各三。今复如,俗以为神。华安仁诗序云:广利侯祠宇,得山中之胜,前有双石笋,对峙溪上,花时烂若霞锦,照映山谷。”
明万历《上虞县志》有石笋曾遭雷击以及有关钓川、钓台的记录:
“距华盖迤逦南去曰双笋石,高数百尺,参差并立,临依山峤,若人冕而立者。上有异花,开若霞锦,宋三后登遐,花遂不荣,或变白色,《会稽赋》云:花含戚者是也。在县东南五十里,一为雷所击,几折其半。宋齐唐赞曰:峨峨双石,百仞剑立,下无根抵,对若拱揖……石笋相峙,下有石如象鼻曰象鼻洞,洞中可陈几席。又有川曰钓川,陶隐君尝垂钓其上……钓台在二十都,高数丈,枕山麓下。 深潭水流为双溪。世传葛稚川尝钓于此。陶弘景钓台,皆山岩石,其山皆名钓台山。”
作为自然景观的“双石笋”,嘉泰《会稽志》已有详载,当时对它的描述还是双峰并立——“石双立,各数百尺”。万历《上虞县志》中则记录为其中一石笋被雷电所击——“一为雷所击,几折其半”。该志中还附录了南朝宋时诗人齐唐盛赞双石笋的诗句“峨峨双石,百仞剑立,下无根抵,对若拱揖”。可见,双石笋在南朝时也是完整无缺的。万历《上虞县志》所载的“有川曰钓川”,指的是石笋山下陈溪与达溪交汇处的溪流,所记陶隐君即陶弘景,其事迹在嘉泰《会稽志》卷十五《神仙》中有详细记载:
梁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十岁得葛稚川《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永明中,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许之。敕所在月给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止于句容之句曲山,立馆号华阳隐居。《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晚年,一眼有时而方。梁大同二年卒,年八十五。颜色不变,香气累日。谥‘贞白先生’。按《内传》言:‘先生尝遐遁东迈,改名氏曰王整官,称外兵。’今会稽陶宴岭有先生遗迹,岭由此得名。又上虞县钓台上,夏侯曾先《地志》言:先生尝乘槎钓于山潭中。——事载《南史·隐逸传》及《内传》并《图经》。
嘉泰《会稽志》卷十八《拾遗》还记载,陶弘景曾住在与石笋山之座山——太平山毗邻的日门山。《南史》载:(杜京产)于会稽日门山聚徒教授。陶弘景《太平山日门馆碑》云:“构宇太平之东,结架菁山之北。意日门馆实在菁山、太平山之间也。”
太平山一直以来都是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陶弘景隐居在陈溪时,住在日门山的日门馆,又常在附近的石笋山以垂钓为乐。日门馆原为褚伯玉所遗,后经杜京产扩建。陶弘景在南齐永明八年(490)应杜京产所请而作日门馆文,并刻于石上。其文云:
日门馆者,东霞启晖,开岩引烛,以为名也。先是吴郡杜征君,声高两代,德贯四区,教义宣流,播乎数郡。拓宇太平之东,结架菁山之北。爰以此处幽奇,别就基构,栖集有道,多历世年。
太平山与石笋山(即钓台山)相邻,是因东汉末年道教两大门派之一符篆派创始人干吉(一作于吉)在此演绎《太平经》而得名。干吉隐居太平山传经布道又与春秋时期的方士计然隐居此山有关。计然原是晋国的蔡丘濮上人,后来避居越国,弟子中早期有越国大将灵姑浮,后期则有范蠡等。以此缘故,后世道士慕名前来太平山朝山静修者络绎不绝。现在上虞陈溪乡就有一条溪名干溪,自太平山至石笋山之间流出汇入下管溪,溪流两旁所居村落叫干溪村,其出典就与干吉有关。有关干吉的史料,据唐王松年编纂的《仙苑编珠》记载:
干吉,北海人也。患癞疮数年,百药不愈,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告之,乃授素书二卷,……吉受之,乃《太平经》也。乃于上虞钓台乡蒿峰之上,演此成一百七十卷。今太平山干溪在焉。
关于太平山,晋代的葛洪亦炼丹于此,据嘉泰《会稽志》卷十一《石》中记载:
炼丹石,在太平山巅。石有三圆窍,深各一尺许,俗传云葛稚川炼丹于此。
葛稚川石室,在太平山。室广数丈,高丈余,其室析为二,俗传葛稚川所居也。傍有庵址,吴道士干吉卜筑于此。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曾构筑石室在太平山上隐居修道炼丹。另外在陈溪乡旁边的上虞岭南乡煮炼村相传也是他炼丹的地方。
陶弘景在太平山时还作有一封堪称世上奇绝美文的书信——《与谢中书书》,其文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谢中书即谢览,谢览(472-509),字景涤,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北朝梁人,曾任中书侍郎,累迁吏部尚书。其人亦属王、谢的世家子弟之一。据考,陶弘景之所以前往上虞陈溪,乃是为了完成其尊师孙游岳的遗命。相传道教上清派初祖南岳夫人魏华存原是太平道干吉派的传人,居于上虞太平山,得《太平经》一百七十部,又得丹鼎派鼻祖魏伯阳《参同契》三卷。据《云笈七签》卷五李渤撰《真系》云:
魏华存授杨羲《太平经》 《参同契》 《黄庭经》 《上清大洞真经》等经典,杨羲传许谧、许拥兄弟。许谧授子许黄民,徒马郎、马罕等,辗转传至陆修静,陆修静传孙游岳,孙游岳传陶弘景。
孙游岳卒于南齐武帝永明五年(487),留下遗命让陶弘景接掌上清派大宗师之职,并嘱咐他寻找上代祖师遗失民间的本教经典。陶弘景掌教以后,即上表辞官,归隐江苏茅山,为师守庐三年后,决定下山完成师命。陶弘景曾广游名山洞府,寻访高真逸士,搜集散佚道书。后陶弘景的一同道告诉他:江南道教宗师杜子恭裔孙杜京产,与其同门顾欢、孔稚圭等人在上虞的太平山正为其尊师褚伯玉守庐墓。获此消息后,在南齐武帝永明八年(490)秋,陶弘景前往上虞拜访,先到东山书舍拜会顾欢,随后由顾欢陪同到太平山他祖师干吉的庐墓旁——日门馆隐居下来,潜心收集整理本教经典。这就是陶弘景在陈溪的石笋山、太平山等地的道家仙踪和事迹原委。
石笋山下的钓台因是葛洪和陶弘景曾经垂钓的地方,历代文人墨客每到陈溪乡,总是免不了要到石笋钓台去凭吊一番,触景生情,写下诗文。王阳明在正德八年癸酉(1513)夏天的四明山之行,途径达溪流域的其中一站即是石笋钓台。徐爱在《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有载:
逾大岭,经下馆,抵溪口。西峡峭峰三,遥诧中峰下为浮屠,就视,乃石笋。
明代大心学家王阳明一行曾从下管溪溯溪而上,到达陈溪和达溪汇流的溪口,也就是石笋钓台处。徐爱记中的所说的“浮屠”即通泽大庙和佛塔,王阳明在存有道家圣迹的钓台上作《钓台石笋》八言律诗一首:
云根奇怪起双峰,惯历风霜几万冬。
春去已无班箨落,雨余唯见碧苔封。
不随众卉生枝节,却笑繁花惹蝶蜂。
借使放稍成翠竹,等闲应得化虬龙。
从诗的首联“云根奇怪起双峰,惯历风霜几万冬”看,王阳明当时所见到的双石笋似尚未遭雷击,万历《上虞县志》有雷击的记载,因此双石笋遭雷击的时间应在之后的明嘉靖、万历年间。
由于此地风景绝佳,又有道教名山,历代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并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有关描写石笋钓台的诗作,在王阳明之前,东晋有谢敷、王羲之,南朝齐时有杜京产,宋代有陆游、夏庚金、齐唐、华镇,元代有刘履;在王阳明之后,明代有王国桢、徐希明、徐学圃、清代陈廷谟等等,可谓代有诗篇,现略举如下:
宋代夏庚金的《双笋石》诗为:
云根迸出几千年,化作龙孙欲上天。
灵种看来分自蜀,岩花春老尚啼鹃。
宋代华镇的《葛仙翁钓矶石》诗为:
仙客乘闲学钓翁,擘波时跃锦鳞红。
浮槎不到寒潭上,松叶泠泠自好风。
明代王国桢作有《葛洪钓台》为:
千古钓台名,清风此犹在。
遥分渭水流,近接桐江派。
天开白浪中,鸥落苍烟外。
熊兆看何如,安车久相待。
明代徐希明的《双笋石赞》为:
奇种自天植,屹立三千丈。
云气宿重台,日华动仙掌。
盘根终不移,劲节应堪仰。
春雷一夜惊,茁彼龙孙长。
明代徐学圃作有二首。其一,《钓台古迹》为:
寻幽有兴尚堪乘,把钓荒台试一登。
溪面涨添三尺水,云根缠老万年藤。
垂纶可是陶弘景,下饵将母严子陵。
大隐隐名高更远,临风长叹我无能。
其二,《双笋霞鲜》为:
双笋春来长石芽,上头开满杜鹃花。
曾因伤势成摧折,又见逢时斗丽华。
石氏姬围锦步障,米家人饫紫金砂。
相看不厌归来晚,雪树迷离一片霞。
石笋钓台,其山水之美,浑然天成;其气候宜人,宛若仙境。双笋石,长年累月守护着钓台山,见证着达溪流域的沧桑巨变。诗人的吟哦,王阳明的足迹,更增添了石笋钓台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