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寻找差距 主动作为
奋力开创育人工作新局面

作者:李家普    
2018-04-09     浏览(90)     (0)

寒假期间,学生处对表思政工作要求,对标兄弟高校,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找差距、找不足、想对策。

对标学校的经验做法及我校的差距

综合考虑办学水平和地域因素,选取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聊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为对标高校。根据武书连201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除工商学院外,其它学校综合排名在62到218名之间,均高于我校。

育人实效性方面。2017年,我校有13%的应届学生未按期毕业,5.98%的学生每学期不及格课程2门以上,0.49%的学生受到纪律处分,生均图书借阅量仅4.7本。与其它学校相比我校学生功课不及格、未按期毕业比率明显偏高,阅读量明显偏低。

典型经验方面。近年来,高校都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服务学生成长的新办法。如山东师范大学的“四+”思政教育模式、中国海洋大学“五位一体的学风建设体系化探索”、山东理工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大厅建设,聊城大学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阳光聊大”心理育人模式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较而言,我校的思政工作深度、总结推广力度还有明显差距。

队伍建设方面。从运行机制上看,7所高校学生处直接管理辅导员、班主任,有统一的选拔考核评价体系。我校是学院主导的二级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选拔考核培训和激励机制,与兄弟高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相比效能偏低。从数量结构上看,我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307,位列9所高校第6位,班主任比例为1:71,列第3位。

经费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差异较大,9所高校平均生均85元/年,最多的山东师范大学生均117元/年,我校生均43元/年,仅高于烟台大学。

完善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工作新格局

完善思政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扁平化的思政工作队伍管理模式和网格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研究生、学生工作部和学工办等工作机构。特别关注问题学生,覆盖全体学生,把解决实际困难与加强思想引领、推动学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服务学生成长与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让思政工作服务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统一选拔标准、统一培训考核。实施“五个一”能力提升和工作推进工程,统筹推进辅导员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参照学校改革办法,以学风建设、创新创业、升学就业等可比较指标为重点,建立学生工作关键发展绩效指标体系,形成人人争取指标、人人承办指标、人人全力完成指标,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目前,学生处已将目标任务、关键绩效指标分解到人,并与年底的评优、个人绩效挂钩。

完善全员育人协同机制。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推动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按1:200的标准逐步配备专职辅导员,按每人1班的标准配好班主任,配齐建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和党务工作队伍。全体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自觉履职担当,主动作为,全身心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形成强大的全员育人协同机制。

完善外部条件保障机制。建好思政工作主阵地,切实加强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社区化管理和楼宇文化建设,为党员亮明身份、发挥先锋作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搭建平台。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坚持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引导教师做到“四个相统一”、学生实现“四个正确认识”。加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建设,推进读书修身工程。加大投入,为思政工作提供相对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经费支持。

展望2018,有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决策部署,有师生员工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我们一定能继承和发扬学校88年办学历程中积淀的红色基因和红烛精神,形成强大的新旧动能合力,不动摇、不偏航、不松劲,奋力开创育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