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报》
温暖三月 情系雷锋
作者:经管系17级 会计二班 张艺晶
三月, 春风送暖, 万物复苏。三月,不仅生机勃勃, 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雷锋月。
1962 年 8月15日12 时,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逝世,年仅二十二岁 ,他叫雷锋。雷锋虽英年早逝, 却为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雷锋精神。 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 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并没有高大的身躯, 可他却被世人所敬仰。雷锋这个名字, 在中国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助人无数: 他将自己的车票让给老奶奶的身影; 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脸庞 ; 手把手教战友认字时认真的神情,仍然历历在目。他是人民勤务员,人们称他可敬的 “傻子” , 说他是 “孩子知心人” ,敬他是 “模范班长” 。他在日记中写道: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 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 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 : 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
倡这种 “钉子精神” ,善于挤和钻。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 “钉子精神” 。
新时期的中国, 雷锋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同胞的血液之中。雷锋,在人们心中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 它所形成的雷锋精神早已像钉子一样扎根人民心中。
君可见, 那绿了荒山, 白了头发, 志在造福百姓的杨善洲; 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的秦玥飞;烈焰之中,来往奔跑,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的王锋; 为山里的孩子能够上学,教书,家访,化缘, 拼命硬干的 “莫爸爸”——莫振高;多少次与死神争夺,用生命护住怀中祖国的花朵,热爱军人岗位的杨科璋; 红尘中的隐者, 朴素的心愿, 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平凡的老人——张纪清。他们或是军人,或是老师,或是党员,又或者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公民, 可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雷锋精神。正是这些社会上的不同单元,融汇成了令人景仰的高山,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海。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中国的脊梁。
阳春三月的风是温暖的,柔和的。惟愿这风带着雷锋精神的种子撒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山川; 惟愿这风带着雷锋精神吹拂十三亿同胞的心间,带给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