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报》
《厉害了,我的国》的价值与突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 徐 巍
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自上映后,两周票房就突破了3亿元,引起了观众巨大的反响,不仅一时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成为国产政治纪录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价值与突破自然值得深思与回味。
以人为本的家国情怀《厉害了,我的国》通过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全方位呈现了中国这五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纪录片分为创新驱动、协调发展、脱贫攻坚、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等六大版块,烘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主题,凸显出了大国姿态与强国风采,具有感奋人心的巨大力量。影片改变了以往政治纪录片的单纯说教,通过事实和数据说话。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磁悬浮列车研发、5G技术、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73项扶贫政策……在这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在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伟大事业中,观众不由自主地被震撼。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影片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家国情怀,分别展现了诸多劳动者的奋斗与贡献。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基层扶贫干部,不管是中科院院士还是海岛上的普通医务工作者,不管是开发西部的福建民营企业家还是林区珍稀动物监测员,等等。正是各行各业、许许多多的劳动者汇聚成中国腾飞的中坚力量。影片采用故事讲述者的方式,极好地带领观众进入真实的社会现实。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林鸣讲述着他身后的大桥以及“振华30”,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认同。“现在的中国不是能做成什么事的问题,而是能否想到做什么事。只要能想到,国家就有能力办到。”正因为有了这些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的工程师,为了每一毫米而“锱铢必较”,今天的中国,才会海上有跨海大桥,陆上有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太空有“天宫二号”,海底有“蛟龙”,山谷里还有“天眼”。当听着“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那衰弱沙哑的声音,我们却能感受到一种无比强大的奋斗力量。这种作为劳动者个体的讲述,将中国在医疗保障、精准脱贫、国家安全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显著成就,凝结成饱含温度与深情的话语,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人”。编导精巧地将这些伟大成就细化成一个个平凡人的奋斗故事,小中见大,家国情怀,令人难忘。
震撼人心的影像魅力在影像处理上,《厉害了,我的国》也大大突破了纪录片多用长镜头、追求影像本然粗糙的艺术风格。通过快速的影像剪切和蒙太奇处理,使影片适应于当下观众的观影特点。对于图像时代的大众,他们早已适应了视觉大片所制造的“奇观”,娱乐片的快速切换,“看快”和“快看”变成了自然而然的视觉召唤。于是在该片中,导演也大大加快了纪录片的剪切,这一方面适应了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容纳更多的内容。因为影片毕竟是在中央电视台原有的六集纪录片以及长达1100小时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于是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必不可少。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视觉效果,影片最后的成片中有60%的画面都是经过修复的,而且这种修复既要保证画质清晰,还要保证不损失画面原有的风味,尽力复原生活的真实。此外,片中的音乐制作也匠心独具,很多气势磅礴的场景,往往采用具有现代感的音乐形式。而一些具有地域色彩的场景,则设计了同样有地域色彩的音乐,由此拉开了影片音乐的幅度。而影片的解说词也是经过了反复推敲和仔细打磨,力争完美。正是在这样的精雕细琢下,《厉害了,我的国》运用电影的视听语言,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呈现出电影的真实感,于是那些重大的工程、伟大的成就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甚至会产生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令观众震撼和感动。
灯光亮起时,观众们自发的掌声既是对影片最大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崛起的自豪,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