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农业大学报》
编者按:2018年3月25日,第十二届郑开马拉松如期而至,参加全程、半程及5km马拉松等各项目的4.9万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激情开跑。经过12年的努力与奋斗,郑开国际马拉松第一次荣获中国田径协会所颁发的“金牌赛事”,成功跻身国内顶级马拉松的行列。从郑开举办以来,我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志愿者团队和优秀的学生记者、运动员加入其中,他们在郑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郑开精神已感染了这项“盛会”的每位参与者。为将赛会精神传递给每位农大学子,我校学生记者特采访了参与这项赛事的运动员、志愿者和学生记者们。
逐梦十二载,乐跑在郑开
郑开十二载,有人在奔跑
作者:学生记者 赵东阁(机电)


我校志愿者团队精神抖擞

我校学子胡士成在跑马拉松的路上
郑开十二载,学生记者在路上穿梭在人群中,跟随着跑友的脚步不停奔跑,寻找合适的角度抓拍,挖掘故事,整理材料,上传作品……郑开赛场上那一抹亮丽的橙色就是可爱的学生记者们。今年的郑开马拉松比赛中,我校大学生记者团又有六名学生记者入围郑开。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六届,我校大学生记者团曾获得两次“优秀校媒”奖。
郑开马拉松比赛开始前4个月,就开始选拔大学生记者。通过提交报名材料、个人信息审核、传播方案评比、分类作品展示、专家联合评审等环节的层层筛选,从初试到复试等阶段,今年我校共有6名学生记者从近500名学生记者中脱颖而出。坚持,是她们成功注册大学生记者的重要因素。“由于今年时间仓促,赛前培训由线下改为线上,由上届十佳学生记者负责传授经验,虽然不能面对面探讨,但是每位十佳记者都详细并认真地解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让我们都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想问题。”2016级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李国贤说。
偌大的赛场,总会出现点滴感动。当问到赛场上印象最深刻的事时,2016级信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管理专业2班的韩一丹激动地说:“在开赛前我看到一位选手背着一面写着‘九二共识,中国大一统’的旗帜时,就问他是否来自台湾,在他说他是中国人的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油然而生,第一次我感到海峡两岸人民如此亲近,也明白了郑开马拉松对推进两岸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采访时我发现好多跑友看起来都很年轻,但当问到一位跑友的年龄时,他说自己已经63岁了,因为自己每天坚持不断的训练,所以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年轻。”2016级外国语学院英语1班的王学琴说道。2016级植保学院植检2班的张帆与她有同样的感受,她说:“开赛前采访了好多个跑友团,他们的年龄阶段大都在40到50左右,但是看起来都非常年轻,或许这就是跑步带来的益处吧,让跑步者都充满活力。”
我校学生记者在凌晨与志愿者同时到达现场,她们经历了早上的寒风,也经历中午的炎热,冷热交替中她们依旧匆忙奔赴于各个采访点,用她们手中的纸和笔记录着郑开赛道上的精彩点滴。
全程马拉松共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共21.0975公里,同时还分为5km马拉松、5km情侣马拉松、5km亲子马拉松。尽管跑马当天天气炎热,但运动员们却神清气爽,我们农大学子更是信心满满,斗志昂扬。特此我们采访了几位农大跑友。
对于喜欢跑步的人来说,全马是一定要跑一次的,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2015级机电工程学院机制4班的余意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参加过两次郑开的他说:“学长的鼓励和我最初的信念是我坚持下来的最大理由,这次是我第一次跑全马,只要这次成功哪怕在床上躺几天也值得。”但是如此坚定信念的选手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因郑开马拉松是正规型赛事,跑全马的选手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业余选手参加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是最后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参加并获得了满意的成绩。“我希望下年参赛的小伙伴们能提前练习,跑步时要有自己的节奏,尽量结合自身条件,量力而行。”这是余意对大家的建议。
赛场如战场,有人成功如愿,自然也有人失望落寞。“我的马拉松困难重重,在高二的时候就决定跑一场属于自己的马拉松,但却没有报上名。到高三报了名,却没有中签。终于到大一成功入选。这次因为比赛期间身体不舒服,并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2017级体育学院社体2班的宋好格有些遗憾地说道。当然,为了不留遗憾,她继续道:“如果腿没事的话,明年就再来一次,我一定要证明自己。”对于这样一个坚定执着的女孩,着实让不少男运动员也心生敬佩。
还有一些人,对他们来说,跑马拉松不仅是运动,更多的是情怀。2015级机电学院能动1班的胡士成是一名准大三考研党,这是他在大学里最后一次跑马。他说:“今年是我参加的第二次郑开马拉松,历经五个小时。这次跑马的五小时对我意义重大,我希望我也可以在考研中如跑马一样坚持到最后,考上理想的学校。”对他来说,这或许就是跑马拉松的动力。在比赛期间,胡士成不停地给自己设目标,添动力,他说:“这或许是我本科最后一次跑马,所以我拼进了全力,虽然最终完成了目标,但这也超过了我身体的运动极限,导致右腿韧带拉伤、昏厥等情况,但我始终认为这是值得的。”尽管在我们看来胡士成的经历让人敬佩,但他说起来很是平淡。
他们来自农大,他们与全国各地的跑友们相聚郑开,他们用脚步丈量郑州到开封的距离,共同迎接这场属于奔跑的盛会。尽管马拉松跑完了,但他们的故事一直在路上。
郑开十二载,志愿者“郑”青春凌晨2点半从学校出发前往郑开马拉松全程和半程的起点(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大约在4点半吃过早餐……尽管3月里,凌晨的天气还是比较冷,但我校志愿者们的热情及志愿服务精神完全战胜了寒冷的天气,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
“当天我是作为机动组成员在待命,后来被派到赛道拦截。郑开是一项大型体育赛事,无论做的事大或小,能够参与其中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2016级国教学院环科2班的朱重阳说。对待此次郑开,他表示:“希望组委会能增加学校志愿者的数量以及种类,让大家更好的亲近郑开,也更好地响应学校的三走运动。”当提到赛场上印象深刻的事时,2016级机电学院能动4班的屈安安说:“我负责半程马拉松的秩序维护,在工作中帮助了一位来自天津的外国大叔检录,因为喜欢马拉松比赛,为此一家人特意来郑州参加这次郑开马拉松。看到他们开心激动的神情,我觉得能为参赛者服务,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果明年还可以有机会参加志愿者,我一定还来。”
2015级国教学院的付亿玮作为这次校青协的负责人,对此次郑开之行更是感受深刻。“我们赛前准备是从上学期开始,一步步从面试到笔试再到面试。中间出现过各种情况,但大家都不放弃,不怕吃苦,我的成员们从互相不认识,到最后的女生怜惜男生,男生感谢女生,他们互帮互助,共同为彼此加油打气。这次郑开之行不仅让我们参加了一次大型志愿活动,更让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抵御寒风的侵袭,将最好的姿态展示给每一个人,志愿者们是赛场上最独特的风景,郑开马拉松的顺利举办离不开他们的努力。
“逐梦十二载,乐跑在郑开”。我们的学生记者、志愿者和运动员们一直在路上,郑开,明年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