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面对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趋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面对目前形势和学校第二届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我们应确立“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培养卓越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目标。
目前,国家、省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进入到专业层面。未来几年,专业建设面临的新任务包括师范类专业认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建设、山东省本科专业评估。
在本科教育的目标任务方面,必须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德树人,坚持学生作为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建设一流本科必须坚持“学术立教”的理念,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不竭的鲜活资源。专业建设必须树立 “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未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未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改与学改、教学设计与学生评价相分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未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产学研结合、科教融合不够深入,科研与教学未能形成良好互动;专业课程体系不能充分体现和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充分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自主选择权有限,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及信息化建设与学分制改革要求不匹配;学校、学院、系、教研室、教师职责不够明晰,教学基层组织不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够健全;专业布局与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不合理;缺少高水平教学团队和高层次教学成果。
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建立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和激励制度,搭建教师事业发展平台和通道,制定配套的政策把教师完成的相关绩效,体现在职务聘任和岗位年度与期满考核中,激励优秀教师追求教学卓越,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合作共同体。教务处编制《校地共建卓越教师培养共同体合作协议》,为16个师范专业认证搭建平台。在校企合作中增加协同育人合作共同体的建设内容,推进非师范专业协同育人工作。各学院要依托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确保合作顺畅运行。
在2017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元”“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实践课程模块,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解决行业企业课题、自主创新创业等形式,获得修读学分。推进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专业的权利。完善学业导师的遴选、聘任制度,将学业导师工作绩效纳入年度考核,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在学生学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落实学业预警制度,促进学生学习进程和培养目标的统一。
明确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和教师的职责,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强化教学系、教研室(教学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专业构成教学系,以课程群(模块)为基础规范教研室设置。下放教学管理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健全工作考核和奖励机制,支持学院建立支撑学分制运行和以教师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体系。
压缩同一专业类中的专业数量,选择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实行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在几个学科与专业上,建设水平高、数量多的专业师资队伍。对省专业评估排名在后30%的专业,采取停招和撤销等措施,引导学院优化专业布局。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凝练一批标志性教学改革项目和成果,推进成果在高水平大学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