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岭南师范学院 - 《岭南师院报》

十载援藏路 一生雪域情

———记岭师首位援藏毕业生龙家玘校友

作者:■学生记者 李志滨 杨韵    
2017-12-31     浏览(142)     (0)

文章讲述了龙家玘校友30年前援藏的故事,以及岭师多年来其他毕业生和校友的援藏经历。他坚定信念,坚守高原,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文章鼓励广大师弟师妹们保重身体、创造价值,为西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委副书记黄达海看望龙家玘校友 关天冲摄



  翻开1987年5月10日的《雷州师专》报,尘封的记忆跃然纸上。纸张虽然已经泛黄,但龙家玘校友决心援藏的话语却永远留在了岭师人的记忆深处。龙家玘作为我校志愿援藏第一人,30年来,他的援藏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岭师学子。
  值我校纪念援藏工作3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副书记黄达海率队看望龙家玘校友,并带去我校援藏工作的近况,也打开了他当年志愿申请援藏的记忆闸门……

 

青春无悔 决心援藏

 

        翻开发黄的报纸,龙家玘脉动的青春跳跃在字里行间。“那里高山严重缺氧的恶劣气候、交通闭塞的环境,还有那千百万处于半文明半愚昧状态的劳苦大众,贫困落后的教育面貌……”当时,一份《来自西藏的报告》深深地触动了龙家玘的心灵。
  1987年5月,即将毕业的龙家玘毅然向学校党委递交了援藏申请书,决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他在报告中这样写道:“我的心像被吞噬一样,西藏那异乎寻常的教育状态引起我的同情、共鸣,强烈地拨动着我的心灵琴弦。”龙家玘豪情地说,人民给予我机会、知识,当人民需要知识和科学去战胜贫穷和落后的时候,自己不能躲进风平浪静的安乐窝。正是这种感悟,让他坚定地确立了援藏的信心。
  龙家玘出生在广东廉江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祖祖辈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面对龙家玘的选择,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尊重了龙家玘的选择。然而,亲朋好友的劝阻还是不绝于耳。对此,龙家玘丝毫没有动摇过援藏的决心。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当时,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奔赴深圳特区和珠三角寻找就业机会。在那个大学生还是非常稀缺毕业包分配的年代,龙家玘却志愿提出申请奔赴西藏,这样“逆流而上”的决定让不少人感到诧异和不解。
  “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觉得应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龙家玘当时的话语里,仿佛还能看到他递交申请书时的那种坚如磐石般的意志。

 

初入藏地 适应高原

 

        第一次赴藏,龙家玘还闹出了笑话。当飞机降落于贡嘎机场时,由于怕走出机舱缺氧把身体挤垮,龙家玘先从机舱探出头去看是否适应,然后才把身子挪出去。此时,机舱上的旅客看到他这滑稽的样子,大笑了起来。
  龙家玘分配到了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那曲地区。这是一个被誉为生命禁区,种不活一棵树的地方。龙家玘在给母校的信中这样描述:“这里有半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风沙弥漫,海拔四千七百多米,比拉萨还高一千米左右”。
  当年与龙家玘一道援藏,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共有300多人,这些大都是定向培养的毕业生,而广东仅有龙家玘一人。他被分配到那曲地委宣传部工作。作为一个地道的广东人,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南方,跨越千里来到这个冰天雪地的高原,除了工作问题,如何适应当地的生活也是棘手难题。
  高寒缺氧不必赘言,饮食问题也成了龙家玘适应当地生活的一个“拦路虎”。龙家玘是口味清淡的广东人,但由于不少工作伙伴是湖南、湖北、四川人,大伙儿一起围桌吃饭的情况下,湘菜、川菜的辛辣成为困扰他的生活难题。“一咽下去,我的眼睛也动起感情来。”龙家玘以苦为乐回忆起当时的生活。
  那曲地区以藏族为主,也聚居着汉、回、蒙、门巴、珞巴等民族。龙家玘时常需要下到基层宣讲党的政策和方针,也常常受到当地群众的礼遇。龙家玘说起酥油茶和青稞酒的味道,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喝不惯,但是却能够在那喝不惯的味中,品尝到藏民那善良、热情的佳味。

 

十年坚守 雪域情怀

 

        按照国家的援藏政策,龙家玘在藏工作八年就可以申请调回广东,但他在那曲一待就是十年。先后担任那曲地委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理论教育科科长和地委讲师团副团长。十年间他走遍了那曲地区大大小小的乡镇,宣传、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十年间,龙家玘只回过两次老家,把那曲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并在当地安家立业,结婚生子,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这片高原。那曲地委宣传部给予龙家玘的组织鉴定这样写到:“龙家玘和藏族同志打成一片,互相帮助,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在援藏的队伍当中,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很多人都因此落下了后遗症,有的人甚至长眠在西藏。龙家玘告诉记者,那曲幅员辽阔,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时下乡一走就是几个月,吃的是发芽的土豆、风干的牛肉和压缩的蔬菜。条件虽然恶劣,但龙家玘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坚守自己的诺言,无怨无悔,在雪域高原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1997年,由于身体的原因,龙家玘无奈离开了已经工作了十年的那曲地区,回到了广东工作。沿着龙家玘援藏的足迹,30年来,学校共有35位毕业生、校友志愿援藏或委派援藏,至今仍有26位校友在西藏工作。回首往事,龙家玘深情勉励广大师弟师妹们坚守信念、保重身体、创造价值,为西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