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岭南师范学院 - 《岭南师院报》

援藏接力棒 传递30载

———记述我校支教援藏的故事

作者:  ■ 学生记者 杨韵 杨斯惠 黄文杰    
2017-12-31     浏览(162)     (0)

学校援藏30周年专题报道,学校与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共建三大基地,提供全方位支撑的教育精准援助,实现全要素发掘的援藏品牌塑造。援藏精神传递,成为最感动人的一刻。

纪念我校援藏30周年专题报道
■ 策划 关天冲 梁燕飞
 
 




我校与工布江达县签定共建协议 罗宝苑摄



  从朗朗晴空照的广东到莽莽千里雪的西藏,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南海之滨到最高端的雪域高原,我校与西藏虽有数千里的距离,数千米的海拔差异,却结下了“山高水长、源远流长”的情缘。
  1987年,我校首位援藏毕业生龙家玘进藏工作以来,援藏工作已走过整整三十个春秋。三十年弦歌不绝,一代代岭师学子把家国情怀熔铸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援藏的壮歌。
  2017年12月26日,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何立率队来校,参加我校举办的援藏30周年座谈会暨与工布江达县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带来了精准援藏的新需求,拉开了我校新时代援藏工作的新征程。


三大基地构建援藏体系


       “援藏30年,初心不变,情怀不改,把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熔铸在雪域高原,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校党委副书记黄达海认为,30年来,学校立足藏地需求,找准教育援藏的对接点,提升教育援藏的实效性,逐步推动援藏格局升级提质。
  2008年,时任学校党委书记梁英率队赴藏考察、慰问在藏工作校友,开创性地在西藏林芝广东实验学校建立了第一个教育实践基地。2013年,时任校长罗海鸥率队赴藏,与林芝地区教育局签订了《湛江师范学院与林芝地区教育局(体育局)合作协议书》。2016年10月,学校副校长邵乐喜率队赴藏看望实习支教学生,并与波密县、工布江达县两县教育局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举行共建教育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2017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将我校自发的援藏行为,提升为省教育厅主导,全省13所高校参与的政府援藏项目,黄达海代表13所共建高校作援藏工作经验介绍,学校受教育厅委托起草制订了全省援藏支教大学生的选拔指南,并与工布江达县、林芝广东实验学校签订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协议,成为广东省首批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高校之一。
  在学校举行的援藏30周年座谈会暨与工布江达县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签约仪式上,何立动情地说:“岭师派出的援藏支教大学生解决了工布江达县基础教育师资不足,结构欠佳的难题,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新气象,搭建了藏汉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至此,我校与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共建起教育实习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三大基地。不断升级加码的援藏举措,是我校对开展援藏工作30周年的最好的纪念,更是我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的最好体现。


“三全”模式再造援藏品牌


      黄达海介绍说,30年来,学校通过共建基地、实习支教、培训帮扶、扎根奉献等形式,开启教育援藏新模式、打造实践育人新载体、创造民族团结教育新形式、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在广东援藏模式中突显了岭师特色。他强调,新时期,学校要努力构建全时段覆盖的教育援藏体系,提供全方位支撑的教育精准援助,实现全要素挖掘的援藏品牌塑造。
  据了解,学校是全省乃至全国内地高校中第一个在西藏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高校,三大基地构建起短时支教与长时支教相衔接、全时段覆盖和全层级覆盖相结合的教育援藏新体系,学生可选择入藏支教实习半年至一年,也可以以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藏锻炼。
  学校与工布江达县建立超前衔接“按需点单”的援助辅送机制,每年由工布江达县提前将支教需求报给我校,11月启动宣传选拔,选派出专业对口的优秀师范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向衔接“量身定做”的供需对接机制,12月确定次年援藏支教学生的服务学校、任教学科和年级,由支教学校为支教学生选配实践导师,由相应二级学院根据岗位需要安排实习导师、论文导师和思政导师。一位支教学生和四位导师结成支教共同体,通过网络建群实现供需对接,深入了解支教学校的教情、学情,“量身定做”精准的岗前培训。最后,双方建立前后衔接“有求必应”的教研支援体系,在援藏支教过程中,处于后方的实习导师、论文导师和思政导师要实时为前方的支教学生提供教研支援,让先进教学理念、理论和方法在支教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了总结学校援藏工作30年的经验,学校将编辑出版 《援藏良驹———岭南师范学院援藏30年纪实》一书,全面梳理援藏工作经验与成效,努力实现全要素发掘的援藏品牌塑造,向改革开放40年献礼。


“援藏良驹”接力在延伸


     援藏30年来,岭师人前赴后继,成为广东高校援藏大户,至目前为止,已有35位毕业生、校友志愿援藏或委派援藏,目前仍有26人在西藏工作,已经选派了五批共53名在校生赴藏支教实习。他们的援藏事迹被《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美誉为“援藏良驹”。
  2017年7月,学校又有7名毕业生通过竞聘签约到西藏工作。招小艳等6位同学于2016年曾赴藏支教实习一年。同年,又有来自9个学院的23名同学分两批赴藏支教实习,分别分配到工布江达县教体局及各中小学等11个单位进行为期4个月的支教实习工作。
  招小艳在支教实习中曾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泥石流,但她并没有被吓退,竞聘到墨脱县完全小学任教,她告诉记者:“那里太需要老师,去西藏对我来说是一种使命。”
  书法专业的何宛蓉是我校2017年支教的第一批学生。在援藏支教期间,她利用自己的专业,在学校开展书法兴趣班,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半年援藏支教实习期满后,她收获了“优秀辅导员”的称号,并且和支教队员张金锋、邝凯珊、李翠娟同学一起做出了决定,自发申请延长支教时间。
  “放假的时候,孩子们给我献来了哈达,我戴着19条哈达哭得蹲在地上喘不过气。”曾晓嘉支教的学校是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中心小学,海拔在3888米,偏远寒冷,支教约半个月,她的手脚就开始溃烂,晚上痒得睡不着,想出了用藏香烫熏的土办法。当时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提出把她调到低海拔的学校,可是她咬牙坚持不离岗,带领五年级(2)班的19个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总成绩达到了学校划定的奖励线。她结合支教工作整理的娘蒲乡中心小学学生汉语写作相关数据,写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西藏林芝地区小学教师能力发展实证研究》成功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课题子课题。
  在今年的国庆迎新晚会上,6000多名大一新生手握荧光棒,与千里之外的援藏学生、校友视频连线,共同唱响《歌唱祖国》,成为最感动人的一刻。这是援藏精神的接力,也是家国情怀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