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凤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下同)试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我校是山东省高职院校诊改试点单位,从2016年8月就正式启动诊改工作,本人作为曾经负责该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推行诊改工作“133458”的工作思路。现将学习研究成果分享,以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教,推动诊改工作。
“133458”诊改工作思路即指:一个理念、三种意识、三全质量观、四项原则、五大指标体系、八个重点工作环节。
1、坚守一个理念:质量即“生命”的管理理念。诊改是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核心是质量,诊断与改进是实现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诊改是质量生成和质量保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而是为了达成目标质量而工作,质量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唯一标准。
2、增强三种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标准意识。诊改工作不是强加给高职院校额外的工作,是对自己学校质量生成的自我保证,每个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是质量生成和诊断改进的主体。标准体系建设是现在诊改工作与以往缺乏工作标准的日常管理最大的不同,没有标准,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就无从谈起。
3、树立“三全”质量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只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树立质量至上的观念并贯彻落实,才能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质量生成和诊改工作模式。全员指学校的每个职工和学生;全过程,指全校各部门、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质量的生成和保证没有时间的空点,是全程;全方位指学校每个部门,无以例外,他们都是质量的生成者和保证者。
4、坚持四项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全面质量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原则和持续改进工作原则。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与过去的评估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由过去外在的检查评估变为学校自我质量的诊断与改进,以往评估标准是统一的,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校,而且还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所以,有的学校为争取达到或超过标准,使尽浑身解数,而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实际办学效果真正如何则罔顾不管。现在的诊改责任主体是高职院校本身,不管是目标确定,还是标准建立都是高职院校自己的事情,所以,必须改变过去评估的一些不好习惯,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把脉诊断,根据问题持续改进。现在诊改与过去评估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过去评估是以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评估为核心,现在的诊改,虽然也是以教育教学诊断为核心,但更广泛更全面,涉及到全校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和每个人,所以,在诊改工作中必须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则,是诊改借助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这样管理效率会更高。持续改进是诊改的第二个核心词,问题导向,自我诊断是必须的,但没有持续的改进,虎头蛇尾,也只能是喧闹一时,热闹一阵。
5、建立五大指标体系:组织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组织架构体系是保证工作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学校、二级学院、系(教研室)必须建立符合诊改工作要求的组织架构,以保证诊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目标体系在诊改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方面;标准体系是对目标体系的进一步解读,是对完成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而且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制度体系是一个组织单位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进行管理的必备条件,如果制度不健全,就谈不上管理,更谈不上高效,质量保证就无从谈起;保障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是指狭义保障,指影响内部质量保证的关键要素,是对诊改工作起保驾护航和推动作用的,本人认为主要应包括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文化等内容。
6、抓好八个重点工作环节:咨询与调研—目标确立—标准建立—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检查与诊断—工作改进—阶段性目标达成。这8个重点工作环节构成了质量生成和保证诊改工作顺利实施的一个小的闭环,一个循环的结束紧跟着第二个循环的开始,周而复始从而实现诊改工作的螺旋式上升。咨询与调研实际就是诊断的开始,是诊改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它包括校内校外(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咨询与调研,在咨询与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学校、院、系等目标,根据目标,各级单位制定尽可能量化、可测的标准体系,然后制定规划(工作计划),责成责任主体按照规划(计划)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穿插检查与诊断,并对诊断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改进,最后阶段性目标达成。这是一个诊改工作过程中八个重点工作环节小循环,第一个循环的目标初步达成之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咨询与调研,最后成8字形螺旋式上升。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可以通过这8个重点工作环节得以持续改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