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腿走到两条腿走
2014年学校开始遴选兴海学术团队时,在工程应用领域屡有建树的海洋运载器智能控制团队竟因学术成果凝练不够而落选首批团队,这让严浙平有点不服气,也促使他深入思考作为学术团队的发展之路。“在确定学术团队名称时,我们凝练出研制船舶控制装置的核心技术,即智能控制这个大方向。”此时,严浙平开始体会学校鼓励成立兴海学术团队的用意。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团队“工程应用”这条腿的确发育良好、坚实有力,但是“学术理论”这条腿却有些发育不足。而要想走得快且稳,仅靠一条腿显然不行,“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两条腿走路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团队学术水平获得很大提升。“高校的一个重要成果输出是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自从入选兴海学术团队以来,我们在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SCI论文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从最开始的0到个位数,到现在年均20篇左右,且I区和II区的比率明显提高。”这也帮助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有了更多突破。“团队现在每年都能有1-2项基金项目申请成功。”
学术成果的提升,同样带动提升工程应用的科研水平。“理论和实践是相通的,两者相辅相成。”严浙平认为,在工程实践中不光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确定其后的理论支撑,即通过对实践的总结来凝练学术成果。同时,当现有理论解决不了问题时,就可以去创新理论,从而反过来提升技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术就是解决所以然的问题。”严浙平以无人潜航器为例,“无人潜航器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智能,这就要求智能控制在理论基础上给予强力的支撑。当理论的水平提升了,成果的水平相应也会提升。”
当打通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通道后,团队出科研成果的速度同样得到了提升。严浙平回顾总结自参加工作以来,每一个五年计划,团队都会获得一个科技进步奖,“这几乎成了规律”。经过这两年对科研成果的凝练和梳理,团队厚积爆发,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
团队中个人发展也是如此。严浙平2014年入选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2016年获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今年先后入选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严浙平坦言这几年学术成果凝炼功不可没。同时,学术研究成果也助力团队抓住学校给予兴海学术团队的职称晋升特殊通道的机会,3年内晋升了5个高职,其中3个副教授和2个教授,队伍架构更加成熟,申报项目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严浙平希望团队能将海洋运载的智能控制结合海洋的特点,形成一套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的人才培养
兴海学术团队不仅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船舶与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培养任务。“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给学生提供了科研实践的平台。”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由团队导师指导,团队的培养模式是让学生在跟踪、服务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只要学生愿意创新,团队将积极创造条件、满足要求”。
以系列化潜航器研制任务为牵引,将重大科研任务进行分解,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方案确定-研究实施-总结提升”等各研究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解决问题,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从立项、写科技报告开始,然后做方案、参加调试和试验,全程参与整个科研过程,他的专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在严浙平看来,这是一箭三雕的事情。“一是人才得到了锻炼,二是这些学生协助团队完成了科研项目,三是团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好苗子为团队所用。”
让严浙平颇感得意的是,这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工程实践的好手,无论是输送到专业院所还是科技企业,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的学生刚到科研院所就当主任助理,负责几百万上千万的项目;有的学生去企业当年就被评为先进标兵……“培养了这些优秀人才,也是我们对整个行业的贡献。”
严浙平并不局限在学校与实验室里培养人才,他总鼓励学生要走出去,扩大视野。因此,在学生助力科研的过程中,团队以国际会议、学术报告、论文发表、专利跟踪等形式将优秀学生送出去,以广泛的交流拓展研究视野,紧盯学术前沿动态,充分发挥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学生的新思维反馈到兴海学术团队,可以促进团队修订中远期发展目标、衍生新的发展方向,甚至提早策划新的重大科研任务。”
严浙平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硕士、博士,从22岁到30岁,正是最具创造力的年纪,而学校始终拥有这样一个创新群体,这是学校科研创新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严浙平希望学校能针对这一年轻创新群体,给予一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基层团队的作战能力。
紧跟改革步伐走在行业前端
“现在是变革和创新的新时代。”在严浙平看来,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还是学校层面的“双一流”建设,抑或是军队的改革,对团队而言都是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新时代的机遇,走在行业的前端。这就需要我们紧跟改革步伐,要能先看到潜在需求,先达到用户要求。”
严浙平团队的科研方向一直瞄准海洋军事领域,如无人潜航器、船舶动力定位、特殊船舶的自动综合驾控等。为了研制出更好的装备,团队始终紧跟军队改革步伐。“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增设深远海领域,学校凭借在‘三海一核’的长期积累获得了该领域技术首席地位,我受聘这个领域下的主题专家,负责牵引水下无人航行器集群技术研究。这将是一项开拓性和颠覆性的研究工作,团队也将发挥更大作用”,严浙平说。
国家的“双创”号召,同样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去年,团队依托科研成果成立了哈尔滨船海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创始人边信黔教授担任董事长。“学校和团队将科研环节做好做强,让老师的精力集中在科研立项等创新性强的工作上,公司负责工艺设计、产品生产、交付和售后等环节。未来,公司的利润可反哺学校科研,形成技术和投资先行的军民融合优势,达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态势,提升团队综合竞争力和学科地位。”这样既有利于将创新性人才从以往的一些繁重生产工作中解放出来,全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也更符合学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定位。
得益于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严浙平对团队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力促海洋运载器智能控制跨越发展,把高技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融入海洋装备中……”目前他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人。“人太少,我们团队不到30个人,但承担的科研任务很重,光‘十二五’的研究经费就有两亿多。”严浙平希望学校在“引”高水平人才的同时,也重视“培”的模式,实行多元化人才政策,让更多本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可以加盟到团队里发光发热,为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