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十三五”“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减振降噪措施与产品等三个层面占领船舶动力减振降噪领域制高点”这一目标迈进,建设一支有生命力、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团队,何为关键?
事业,吸引人才的磁石
刚刚获得省青年科技奖的杜敬涛,是我校本硕博毕业生,2009年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年后回国。用他的话说,“这6年,正赶上了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国家需求的旺盛期,机遇千载难逢。”无论是被国内减振降噪小同行们艳羡不已的“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中高速机自主化研发项目”等国家重大工程牵引,还是提升海军舰船作战能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平台等船舶海工装备军民领域的旺盛需求,船舶动力都是国家顺利实施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振动噪声控制作为其中的重要方向,团队长期坚守的服务领域终于迎来如此强劲的发展机遇,杜敬涛难掩兴奋。
“从老一辈技术积累起步,经一代代从核心算法、原理样机、到产业化,多轮实验验证走向应用,团队在船舶轴系与低噪声设备、振动主动控制、噪声预报与控制等三个方向形成特色优势,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事部李玩幽教授,提出定量声学协同设计体系,指导泵研制企业改进结构与工艺,实现多型船用泵的振动噪声达标,被指定为北方地区船用设备振动噪声责任评估单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杨铁军教授,带领团队扎根企业,成功研发了系列新型振动主动执行机构和控制器,构建了工程化的智能减振系统,使我国进入了该领域国际先进行列。被聘为柳工科学家的季振林教授,在噪声预报仿真、舱室声学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柳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对振动噪声研究所的老师们来说,主动面对国家战略需求,既是第一要务,更是一生事业。
“十二五”期间,研究所承担了高技术船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等科研项目41项;科研到款由2011年的360万增长至2015年的2000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5项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72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3项。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支撑研究所成为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关键技术振动噪声控制的技术责任单位,能够联合上海交大、天津大学等单位,可持续性推进整体研究。
文化,培育人才的沃土学校首批兴海学术团队,“十二五”教育教学、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在这一连串荣誉为团队成员赢得良好的发展平台背后,杜敬涛认为,优秀的团队文化是促使人才贯通成长的沃土。
研究所现有18位教师,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博士化率100%,10人具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另有我校终身荣誉教授王芝秋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张天元两位资深专家担任研究所技术与发展顾问。年龄与职称结构恰好形成两个稳定支撑的正、倒三角。团队负责人刘志刚教授,兼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他“站位高、看得远,知人善用、要求严格”,协同老青,是引领团队的定海神针。
“兴海学术团队刚成立时,姚郁校长与我们团队座谈交流过‘文化’这个话题。首先是要有做事的氛围。王芝秋、张天元教授是刘志刚教授的老师,80多岁了还来办公室工作,对我们是一种感染。”“团队负责人为每位成员发展定位是团队互动的特有方式,每位资深教师的指导示范,对青年教师打开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认识科学研究的意义,掌握科研工作方法,进入科研工作的境界,从新的高度审视人才培养,具有无形的力量。”从专业知识到项目攻关,从学生指导到研究升华,杜敬涛在团队中不仅每天都会看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努力的参照系,每天都在深化对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体系化认识,从而不断坚定事业的方向感和责任感。
面对最近更为年轻的团队新成员加入,现在杜敬涛也有了和老师一样的心态,觉得自身有责任,示范引导。他说,一个团队建设到最后,就是一种精神文化,而团队真正生命力体现就是造就人才。
学生,滋养人才的养分
“为本科生上课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在行业会议中,大牌教授经常说,我得先回去一趟,为本科生上课。从科研中不断总结凝炼方向、方法,并传递给学生,也让学生体会到团队文化的独特性。团队可持续的资源不仅是需求和项目,学生也很重要。”本校毕业的杜敬涛对此体会更深。
研究所现有研究生100余名,其中博士生32名。学生借项目成长,其成果又支撑科研,毕业后成为行业骨干,变成一个更大的三角在外围支撑团队。反之,通过课程、项目的接触,学生对教师的能力和眼界也形成判断,构成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优秀学生而言,老师能把自己也带到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担当文化传承的使命,提升科研素养、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才是最具吸引力的。
近年来,团队先后送出10余名研究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高水平大学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联合培养。“十三五”期间,团队对于具有良好数理功底的拔尖学生,将从国家重大专项需求中,提炼出关键科学问题,着力培养此类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为重大核心技术的提出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学生,重点针对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其从事行业实践工作的攻关能力和工程素养。
竞争:磨砺人才的利器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要以全体教师的实干与视野作为重要支撑。”谈及团队当前的瓶颈问题,杜敬涛把目光转向了外部机遇的获取。
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破解技术的相对封闭性?相近的学术问题是打开交流渠道的有效方式。团队大力支持教师走出去、专家引进来,在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同时,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将其中所蕴含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布局未来。在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中,国内行业急需加强船用低速机摩擦学研究,团队聘任了国际摩擦学领域著名学者朱东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王茜教授、华盛顿大学邹德全教授为客座教授或柔性引进人才,并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引进董庆兵和赵滨两位博士,与团队优秀青年教师卢熙群组建了船用低速机摩擦学研究团队,为承担低速机重大项目形成有力支撑,成为船用低速机工程中人才队伍建设的范例,使我校成为低速机摩擦润滑关键技术的牵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