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报》
喜迎十九大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质量保证
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对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完善,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体系。自我评估发挥显著作用,质量改进效果明显。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质量标准。选取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10个关键点,制定了覆盖教学全过程、可操作性强的30多项制度,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提供明确的依据。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制定了专业建设标准。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完善将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了《通识类核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创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项目式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明确各类课程建设标准。规范课堂教学,制定了《关于加强课堂教学的规定》。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任务书》《实验教学日志》,从实验教学分类、实验教学项目、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职责、考核与成绩评定、质量监控、教学改革、资料管理等方面,全面规范实验教学各环节的标准与评价。制定了《课程设计管理办法》,从课程设计的选题、设计任务、指导教师职责、学生要求、答辩与考核、过程监控等方面,规范课程设计的标准与评价。规范了实习实训教学,从实习的组织管理、实习任务、实习成绩考核、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办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校级毕业答辩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了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了《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细则》《考务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试卷评阅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对课程的考试、考核做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学院(部)本科教学基础资料库的规定》《教学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及入库规范》《课程考核命题规范》《试卷批阅规范》《试卷评阅记录表》《试卷及成绩分析表》等文件,规范了试卷、教学日志、领导干部听课、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资料的归档入库标准。
构建“三全”模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围绕培养目标,着力构建合理、规范、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资源支持体系、组织机构系统、监控与评价系统四部分构成,并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结构。突出内外结合,实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效果。
强化质保组织体系,完善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建设。建立了校长统一领导、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策、分管校领导组织实施、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教学督导委员会监督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学校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成立了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2014-2016年,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深入各课堂,听课660余门,约6300余人次。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学校制定、完善了教学管理类、教学运行类、学籍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类、教学质量管理类的各种制度共计74项,出台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保障考核、激励及约束制度等47项。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着力建设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高教研究所全体人员,各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办公室人员、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组成教学管理队伍,共计318人。其中,专职教学管理人员64人,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7人,教学基层组织兼职人员130人,学生管理、就业管理及心理咨询专职人员117人。学校加强了教学管理队伍业务能力培训。2015—2016年,组织26名管理人员开展了短期培训、国外研修。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行校、院两级管理。
二、质量监控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紧紧抓住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学习三个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考虑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创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55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推行“553”机制,全面监控教学运行。健全五项检查制度,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实行五种评价制度,实现全方位质量评价。完善三级考核制度,实施全覆盖质量考核。
自我评估作用明显,质量监控成效显著。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教学基层组织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学工作会议等各类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的开展,有力推进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升华,质量意识不断强化。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协调行动,持续改进,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风、学风、考风明显改善。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不断增强,本科教学吸引力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考试违纪明显下降。学校本科毕业生考研上线率、四六英语通过率逐年上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三、质量信息及利用建立教学数据平台,准确把握教学状态。依托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库、教师库、学生库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运行情况,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和信息支撑。通过校园数字化建设工程,整合教学基础信息数据资源,有效融合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图书馆、教务处等部门信息,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基本信息库。学生随时可用网络查阅与自己学习相关的基础信息、学籍信息、成绩信息,以及本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指南、授课教师信息、学期课表、课程成绩以及学业预警等信息。学校建成了150门网络在线课程、83门混合式教学课程、117门校级重点课程。2015年引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系统,可在线完成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检查验收和成果在线管理等工作。学校依托校园数字化建设工程,完善了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实验设备管理系统,加强了对教学设施建设的经费使用、设备购置、使用维护、实验仪器开放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学校与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进行了 “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学校2016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7%。
汇总分析教学数据,及时反馈质量信息。教学质量信息采集,既有通过网络进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方式,又有督导专家检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学资料检查等方式。定期编辑《教学动态》,面向全校发布教学信息,及时协调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月召开教学院长例会,通报教学运行情况,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召开教学专题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建设和教学质量问题。学校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作为单位和人员年度考核,教师评优、职称聘任、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在教学人员职称聘任中,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一票否决制。学校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每学期制定督导计划。在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地安排督导专家对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和重点教师开展随机听课和跟踪督导等多方面的督导工作。
定期发布质量报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学校2013年建立了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教学工作年度质量报告》。报告涵盖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发布的25项核心数据,如实反映了学校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本科教学状况。2015年起,建立了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四、质量改进政策保障激励到位,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对监控与评价的组织体制、队伍组成、运行机制、评估制度进行了持续改进。保证教学经费的每年递增,确保教学运行、质量监控的有效开展。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本科教学工程”、教学研究改革立项、教材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2015—2017年,学校投入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经费分别为826万元、1060万元和4165万元,增长较快。学校按年度对各部门、学院确定工作考核目标。实行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院、优秀教学基层组织、优秀教师、教改项目的激励机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在深入教学一线检查督导的同时,加强针对性辅导,提出教学质量改进意见。
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发展稳步推进。学校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获得更好成长发展。学生学业表现优秀,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持续稳定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突出,本科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不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2014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成为 “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成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2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