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报》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生发展
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稳定招生规模,不断提高生源质量,着力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指导与服务保障体系,学风建设措施得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一、招生及生源概况多措并举,广泛吸纳优质生源。对接重点中学,建立优秀生源基地。本科生生源60%来自甘肃省,学校将甘肃省作为优质生源的重点区域,2014~2017年,面向全省各市(州)重点中学、示范中学建立了42个“优秀生源基地”。每年选派教授、骨干教师、系主任赴省内14个市(州)开展招生宣传;每年选派60余人分20多组赴全国各地参加招生咨询会,与考生开展面对面、一对一宣传咨询。加强媒体宣传,持续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生源充足,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区域广泛、类型多样、规模稳定,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区、市)招生;招收普通本科、艺术类、国家贫困专项、地方农村专项、中职对口升学、藏区专项、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预科生等多种类型考生;招生规模稳定在5640人左右,2017年录取5631人,其中甘肃省考生3469人,占61.61%;省外考生2162人,占38.39%。数量充足,生源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学校理工科专业在甘肃省二本批次招生的最低分高于二本控制线40分以上。省外招生最低录取分超出当地二本控制线80分以上的省份有6个,60分以上的省份有15个,超过40分以上的省份超过三分之二。2017年,学校在本科一批招生的省份有5个,占招生总数的46.42%;在甘肃省一本批次招生专业占专业总数的72%,本科二批的录取分数线接近一本控制线;在广西、河南、黑龙江、湖北、辽宁等省份的最低分超过当地二批控制线100分以上。
优化配置,工科专业优势明显。尊重考生意愿,优化生源配置,2015~2017年,学校新生入学报到率分别为97.32%、98.57%和96.77%。满足社会需求,工科专业优势明显,工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82.18%。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学生教育指导体系。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强化思想引领,不断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构建联动机制,努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对接发展需求,构建学生服务保障体系。搭建学生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保障质量。成立了易班发展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平台建设,建立了许多就业平台、指导机构;搭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各种相关系统,多渠道提供指导服务;建立校、院、系和各班级微信平台及微信群、QQ群,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完善学生奖助体系,确保顺利完成学业。完善学生奖助制度,建立健全“奖、贷、助、勤、补、减”六位一体、相互补充的学生奖助体系。疏解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效疏解学生心理问题。健全对所需重点关注学生的约谈、访谈、帮扶和危机干预机制,通过面对面咨询等预约咨询渠道,疏解学生心理问题。
完善保障措施,提升学生指导服务效果。加强组织保障,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实施、协调配合”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机制,各项工作开展均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员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班级建设的实施意见》《班主任工作条例》《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国家助学金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创新创业导师遴选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推动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建设三支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典型示范,学生综合评价满意度高。凝练“诚于态度、谨于理论、勤于实践、志于成才”学风,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典型,学生个人和集体先后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学生对学校指导服务满意度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1%,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为87%;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为97.26%;对班主任工作的满意度为90%。
三、学风与学习效果规范学生行为,大力培育优良学风。将学风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品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学术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规范意识、“红线”意识;引导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校风,尊师重教,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学生课堂纪律,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完善学生学习考核、课堂考勤、转专业管理和学业综合评价办法,保证学生评价的公正合理;2015~2017年,学校理论课教学检查出勤率情况统计显示,学生出勤率低的课堂数量逐年下降。加强班级建设,开展早操、课堂、晚自习等学风建设关键点的检查督导;推进辅导员工作进班级、进宿舍;强化班主任职责,大力开展主题班会、特色党团日活动;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评选表彰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实施“一帮一”“三人行”等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活动;组建学习竞赛小组、兴趣小组以及经验交流会等,推进班级学风建设。把学风建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开展无人监考班级示范活动等,促进学生诚信做人、诚信考试,形成良好的考风考纪。考风考纪进一步好转,考试违规舞弊学生从2014年的35人下降到2016年的29人,考试违纪率从2014年的0.13%降低到2016年的0.11%。
提升学业成绩,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学业成绩不断提升,学生考研上线率从2014年的10.75%提高到2016年的14.18%,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从2014年的53.42%提高到2016年的54.01%。2015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8.3%,获得学位比例为98.8%;2016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7.89%,获得学位比例为99.77%。2017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7.11%,获得学位比例为99.93%。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2016年举办各类校内竞赛35项,参与学生超过15000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43项、省级奖励300余项。近三年,85个创业团队400多人参加了甘肃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9项,并获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全校117个学生社团中,科技创新类社团占30%,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被授予“全国优秀学生社团”,“3J科技创新团队”获得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开展的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是甘肃省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学生创新团队。有8名学生的创业典型事迹被《甘肃省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集》收编。
强化动态监控,合力育人成效明显。完善学生学习考核、评奖评优、课堂考勤、学业综合评价办法,实施多阶段学业动态监控;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学生多层次、全方位教育活动;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增强学生的母校情结和感恩意识,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有序离校。
学校重视学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调查和评价,在畅通校领导接待日、专题调查、毕业生座谈会的基础上,采用麦可思第三方评价系统,加强校友推荐度、满意度调查。2016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1%,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为87%。
四、就业与发展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明显提升。长期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7.74%,名列全省高校第一。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学校2014~2017届毕业生在百强企业及骨干企业就业率分别为10.52%、14.90%、30.70%、44.14%,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面向职业发展,确保学生充分就业。大力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就业形势辅导、求职技巧提升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近三年参加实训、辅导学生35000余人次。多措施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校院两级专职人员与毕业生比例为1:254;年核拨专项经费140万元,争取甘肃省就业专项经费460万元,建设专用场地1500平方米;采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打造“智慧就业中心”,加强就业微信平台、微博、信息网建设,定制开发“云-mas”短信平台、校园招聘APP“职手可得”,学校就业官方微信影响力名列全国高校校务机构前3名;大力拓展就业市场,三年来走访了26个省(区、市)企事业用人单位1800余家,与500多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基地协议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专业化指导服务,提供优质校园招聘服务,发挥就业服务平台、校外就业工作站作用和市场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分市场“双选会”为主,学校专场招聘会、学院专业行业招聘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校园招聘体系。
秉承创业精神,服务社会建功立业。建校98年来,学校15万名毕业生在全国各行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专家、学者、管理干部和企业家。有李维谦、李卫、黄志伟、刘霞、赵玉涛、付文韬。
开展调查评价,用人单位反馈良好。根据第三方“麦可思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调查反馈结果,学校2016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7%;2016届毕业生接受“大学组织的招聘会”求职服务的比例为66%,有效性为9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良好,总体满意度为97%;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的最主要理由是“专业对口”(79%),其次是“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70%)。学校入选“百强企业校园招聘最爱去高校”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