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李予国

2017-10-30     浏览(29)     (0)

李予国教授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特聘教授,曾在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他从美国回到中国,带领团队研发了大功率海洋电磁勘探系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这套系统实现了技术突破,提高了探测范围和深度,具备了海洋电磁探测的能力。相关成果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重大科技进展。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筑峰人才工程”二层次特聘教授。1965年10月出生,甘肃天水人。2000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4年在德国弗赖贝格矿业技术大学地球物理所和柏林自由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承担德国研究联合会(DFG)科研项目。2005至2009年在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海洋电磁实验室从事海洋电磁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在海洋可控源电磁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复杂各向异性介质电磁场资料解释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海洋电磁探测技术可为我国海洋资源勘探和海洋国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国家发展之急需,2010年初,李予国教授从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回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组建了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团队。
  该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经过七年努力,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海洋电磁勘探系统,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相关成果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2015年主要科技进展。所研发的系统利用深海拖曳平台在近海底发射低频电磁信号,并用海底电磁采集站测量感应电磁场,以探测海底介质电阻率分布情况,在以下三方面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一是电流发射系统输出电流达到1000安培,提高了电磁场信号的信噪比,探测范围更广,探测深度更深。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挪威能将电流发射器的发射电流做到1000安培。2017年3月至4月,以该团队为主研发的大功率深海海洋电磁勘探系统于中国南海北部海域进行了海洋试验,成功完成我国首条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剖面。海试成功标志着我国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具备了在浅海和深海独立进行海洋电磁探测的能力。二是海底电磁采集站可监测海底微弱电磁信号。突破了海底电磁采集站中超低频、宽带、低噪声、高增益放大器的关键技术,可有效放大海底微弱电磁场信号,提高电磁信号采集质量。科研团队共进行了50余台次海上试验,其中2015年6月完成我国南海4000米水深试验,2017年5月至7月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在西太平洋超过4000米水深海域的海洋电磁观测。三是实现了关键部件国产化。这套系统中的一些关键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包括海底电磁采集站的电场传感器和中性浮力发射天线等,表明该探测系统自主研制水平已位列国际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