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理解“新时代”的两个维度

作者:刘永祥    
2017-10-26     浏览(64)     (0)

  十九大报告中有太多的新提法、新表述,但最核心的,恐怕还是“新时代”这三个字,其余一切都是它的组成部分。如何理解“新时代”?可以有多个学科维度,但就历史学而言:一是历史眼光,一是世界眼光。
  中国人过去理解和书写历史,一般遵循王朝更迭的盛衰循环模式,近代以后以日本为媒介,输入了西方进化论主导下的时期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换句话说,观察历史要以长时段的眼光判定社会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基本能够占据亚洲中心位置,也就是常说的朝贡体系之圆心,在与西方贸易国家的交流中也始终保持绝对的自信和强势。这种心态经过百年闭关锁国,逐渐演变成脱离世界的自大心理。本来1792年马葛尔尼访华是中国重返世界朋友圈的最佳机会,可惜被乾隆帝白白浪费。擦肩而过之后,当英国人再度携枪炮东来时,我们只能趴在地上仰视了。甲午一战输给日本,梁启超等人开始思考文明优劣和民族复兴问题,至八国联军侵华,大部分知识分子都经历了由文变野的心路历程,接受了“我不如人”的观念。
  从此以后,中国人的目标只有一个: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所有努力,通通都失败了,直至新中国成立。而观察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同样需要长时段眼光,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三十年:毛泽东思想主导前三十年,邓小平理论主导中间三十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主导后三十年,并大致构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逻辑线条。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基础上建构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呼唤一个新的体系。“体系性”,才是十九大报告的最核心意旨。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才能真正看明白“新时代”的含义。我们身处其中,无论是否出于自觉,都有幸成为这次历史性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外关系史,一部中西文明碰撞和融合的历史。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和而不同,亦即包容性。从林则徐提出“以夷制夷”到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其实是一个从不中不西到又中又西的兼容过程,最终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中西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是具有现代性的政权,与传统政治体制有根本区别!不管未来如何发展,中国都绝不会退到闭关锁国的境地,也不会完全照搬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何为民族复兴?何为新时代?一句话:重回世界文明之巅!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打造“世界中国”,也要打造“中国世界”。我们终究还要回到那个位置,做世界文明的引领者,做世界秩序的制定者。
  两个维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总结起来是:新时代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