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浅论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
作者:王海
习近平教育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八大以来,围绕重大十大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时间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谈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忘初心,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总方针和总政策,其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基本途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方向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需要。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他针对世界发展的形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论述了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坚持和平,还是战胜贫困、改善环境,都要依靠教育培养有远大志向、能为人类造福的人才。
习近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尊师重教,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全过程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习近平鼓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强调,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关心教师的待遇地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一个人一生遇到一个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一些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
习近平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一是要有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心力。二是要有道德情操。尊师重教,核心是师德师风。没有师德,难以重教,难以尊师;三是要有扎实学识。为学生传授真知、解疑释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自己要有真本领。四是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最有爱心的事业,有爱心就能当好老师,有爱心就能搞好教育。
习近平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说:“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希望教师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创建“双一流”,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支撑。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升。唯有聚力内涵发展,才能提升办学水平,这也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新时期深化改革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基调,抓内涵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服务经济社会需求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方向。
习近平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我们必须立足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新趋势,切实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坚持内涵发展,一是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重点,一流学科是大学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标志;二是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进一步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流创新性人才;三是以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优秀的师资队伍决定学校的未来,是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建设“双一流”的根本保证。四是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