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深化产学研合作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上篇)

何志勇

2009-11-10     浏览(230)     (0)

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成果,包括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市校合作、共建示范基地、培训农民技术员等,以及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创新举措,如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实行农业推广教授岗位聘任制等。同时,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成果,如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农业合作协议和联合办学等。此外,还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社会效应和贡献。



专家深入田间为农民作技术指导


  多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方针,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
  2009年5月5日,我校与河北省曲周县共建的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曲周县白寨乡揭牌。我校科研团队决心与曲周人民一道为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目标而努力。
  河北曲周是我校开展校地合作历史最长、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治碱实验站,开始了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伟大事业,不仅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而且取得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培养造就两位院士、两位校长以及一大批专家、教授,博士、硕士。几代农大人献身曲周造福人民的传统,已经形成了铭刻在我校师生和曲周人民心中的曲周精神。
  近几年来,我校进一步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市校、县校合作,在曲周建成了全国首家农科教联盟培训基地,3万多人次的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建设全县科技示范户达500个,培训农民技术员5136名。2009年5月,校长柯炳生与学校专家一行赴曲周考察,双方又启动了劳动务工输出、共建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和农大3号小型节粮蛋鸡繁育等三项新的合作。曲周成已为我校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典范。
  2009年,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政府与我校市校合作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六年来市校合作探索和实践了农业高校服务中原农区、破解“三农”的新途径。
  开封市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校市积极利用我校技术优势、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联系紧密优势,通过市校合作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六年多来,北京汇源集团、中农大朝来农产品技术开发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开封;挂职教授牵线争取到农业部畜禽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引进了新型杀菌剂和除草剂两条生产线;合作项目“4HSHW”型大蒜、花生收获机样机改进予以实施并推广应用;“花生蛴螬生物防治产业示范”、“花生低温榨油与高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了活力。
  市校合作还带来了科技惠农效应,我校联系学校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赴开封开展调研考察、技术讲座和培训,实现了对大蒜、花生、玉米、食用菌、养鸡、养猪等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采后加工与商品化利用的新项目新技术进行对接和技术培训。
  党委书记瞿振元认为,开封与我校走出了一条农业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青年教师赴地方挂职的“开封模式”正成为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新途径。市校共建六年多来,我校先后有三届共18名教师赴开封挂职工作,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博士13人。通过挂职实践参与产业发展,不仅使学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更加深刻,也在地方工作交流中通过学者的参政议政发挥了学者的专业优势,给地方带来了新思想、新思路与新理念。
  2007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广西现代农业高级研修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礼堂举行结业典礼仪式,360名学员获得结业证书。至此,广西500多名县处级以上农业领导干部接受了我校培训。
  广西是农业大省,2006年春广西农业厅开始依托我校对全区县级农业局长以上农业领导干部进行轮训。从 2006到 2007年,我校选派10余名专家、教授赴广西为学员们授课,并为研修班设置了 “和谐社会”“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对外开放”等11个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广西基层领导干部掌握了不少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前沿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了科学管理的能力。
  以农业管理、科技人才培养为基础,我校与广西建立起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2007年9月,我校与广西签订农业合作协议和联合办学等3个专项协议,在广西开始试点招收博士生;2008年初,我校与广西开始筹划共建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合作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深化双方在生物质工程方面的合作;2008年,我校教授与广西就甘蔗收获机的开发现状和技术难点进行共同研究;2009年5月,广西防城港市政府考察团专程来到我校,商洽借助学校科研优势和智力资源,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被称作蔬菜产业“芯片”的种子,一直是我国蔬菜生产的一大软肋。2006年4月,我校与寿光市联合成立蔬菜研究院,开始打造蔬菜种子“中国芯片”,努力提升寿光乃至全国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三年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条件建设方面,建成了130多亩的蔬菜育种、示范基地,配套建设了500平方米的办公区、8栋高标准日光温室、6栋大棚和10个网室等研发设施;组织举行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的现场观摩和推介会,向社会宣传介绍蔬菜品种研发方面最新成果,目前已在农民温室试种、推广的辣(甜)椒、番茄、甜瓜等蔬菜新品种表现良好;合作开展了“温室蔬菜生产养分管理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研究,受到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会议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与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蔬菜品种和技术研发项目启动,与英国华威大学HR学院、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山东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拜尔作物科学公司等合作项目也纷纷落户寿光。
  2008年4月,研究院完成的“甜瓜雌性系选育及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了鉴定,专家们认为在厚皮甜瓜雌性系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对这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瓜新品种加大推广力度,更好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截至2008年 4月,寿光蔬菜研究院育成的这4个厚皮甜瓜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284万亩,果实商品性达到了同类型进口 品 种 的 水平,比同类型进口品种增产10%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2006年,我校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创新:一是在乡镇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二是对农业推广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我校的这一设想已在京郊大地开花结果,并以此为样本向华北地区辐射。
  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肉鸭养殖在华北地区起着龙头作用,也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我校在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调查发现:以当地两个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每年应能加工肉鸭5000万只,带动几千个农户;但实际每年只能屠宰1500万只。企业吃不饱的主要原因:一是孵蛋的种鸭存栏不足;二是养殖户饲养技术不过关,鸭子死亡率、发病率高。于是,学校推广教授们采用人工授精、老龄种鸭强行换羽等措施提高产量,仅这两项就为当地肉鸭企业天鸿顺公司节省成本20%;推广教授还带去了鸭子防病方法、饲料配方,使公司年收入增长了50%。
  在延庆张山营镇,我校推广教授经过对气候、土壤和周边社会经济环境的调研,认为以松山南麓沿线为核心的延庆县,是全国发展葡萄酒庄园产业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但这一带的传统是只生产鲜食葡萄。为了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帮镇政府做出规划:招商引资,沿松山南麓建12座每座一二百亩的葡萄酒庄园,形成一条集种植、酿酒、旅游三位一体的葡萄酒庄园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