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盾,1977年考入我校(原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十年,现任农业部副部长。应研究生会之约请,牛盾校友拨冗撰写文字七千,回望大学生活,畅谈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激励后学。本报本版从本期特开设“回望我的大学”栏目,将连载其文,以飨读者。
大学生活和工作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当人们回想起来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段时光虽然在人生中只是一个短暂阶段,却使我们经受了一番洗礼,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更加成熟、更加坚定。
我是1978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的,读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农大一共学习和工作了 14年。这14年给我留下了许多感触和感知,让我难以忘怀,也让我受益终身。
作为曾经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校友,我非常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的经历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珍惜机会 热爱专业1977年的冬天,被许多人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也是许多人的人生拐点。那一个冬天,我国实行了招生制度改革,恢复了高考,“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由此,一大批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人投入到了高考这个行列。历史应该记住1977年的冬天,积累了10余年的青年学子———既有年逾30的“老三届”,也有16、17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一齐走进大学考场。我很荣幸地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走进了大学校门,怀揣梦想开始了新的生活。回顾入学前的一切,回望我的同龄人,脑子里不时闪现这样的认识:上大学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因此,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一进学校便如饥似渴地开始了知识的学习。
基于过去对农业的感性认识和自己的实践经历,我热爱土壤农业化学专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更加深爱我所学的专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北京农业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农业高校之一。在学校优秀教师队伍和良好教、学、研学术氛围影响下,以及我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生活、工作、干事业的基础,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成就的取得、事业的发展,无一不是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获得的。
我们在周围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对所学专业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结果丧失了时机,浪费了大好时光。也有一些人就业后不能安于其位,不能甘于“寂寞”,盲目“跳槽”,追求高工资、外企、出国等,结果工作无为,事业无成,以致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有的人在国外呆了十年或更长时间,但专业根基不牢,既融入不了国外的主流社会,又不愿回国,即便回国也难谋到合适职位。相比之下,却另有很多人,无论是国内培养的还是学成回国的,他们立足专业,明确目标,始终如一,到现在都已干出了成绩,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社会是有分工的,且分工越来越细,因此不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专业知识。现在的大学生,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生活充实、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大学期间就必须学好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学好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生活充实、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的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教师工作的人要求有硕士、博士学位,政府机关对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要求有大学以上学历。为何对于学历的要求如此严格呢?因为这些人具有做好一名现代教师和党政干部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以及广博的知识和建立在知识之上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