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一个人的“人与永恒”

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惠晓斌    
2017-06-21     浏览(76)     (0)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我坐在窗前,手捧着一本积淀着岁月痕迹的书,享受着初春暖阳所独有的温柔。这本书叫《人与永恒》,多么宏大的话题啊,又该用怎样深沉的文字,又该是一个怎样深沉的人,才能将最复杂的人与最辉煌的永恒,记述在这样一本谈不上太厚的书籍里。可是当我翻开它时,我发现书中的文字平淡的像一汪波澜不惊的秋水,而其所透出的作者内心又像一个孩子一样甜美而单纯。“大爱若水”“至纯若水”,也许真的只有返璞归真了,方能在曾经迷失过的森林里邂逅真的自己,收获一份平淡而真淳的启迪。
  “人这脆弱的芦苇是需要把另一支芦苇想象成自己的根的”“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这本书一共分为26个主题。人,自然与生命,爱,孤独……每一个主题都是作者对世界最真切也最原始的感触。在每一个主题中,通过作者平淡而又深刻的笔触你都能发现一个曾被你遗忘在某一个角落里的自己与世界。而我最为喜欢、感触最深的是爱与孤独两个主题。它真正让我感受到作者内心细致而又壮阔的情怀。
  爱是什么?自古以来这个问题憔悴了多少怀春而思的红颜,又造就了多少青丝变白发的神伤,但真正明白爱情真谛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作者在书中如是说。确实没有一个人能对爱情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即使是一个最为严谨的哲学家也不能够。也许只有灵魂深处的感受,才对爱有着一知半解的领悟。“爱就是对被爱者怀着一些莫须有的爱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冻着饿着,担心她遇到意外。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必要”,正是这些不必要的事,正是这种冲动,在潜移默化中将爱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心中,驱使着我们去付出,去奉献,让我们理所当然的觉得:爱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爱是同一把雨伞下的相依相偎,爱是因彼此的微笑而世界变得更美,爱是偶尔吵架时模糊的错与对,爱是一次无怨无悔的轮回,爱是飞向对方多久都不会累,爱需要一万个理由来说服自己去相信爱不需要理由。
  爱情是伟大的,它让我们发现自我。在爱人面前,我们惊喜的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被遗忘的闪光点。
  爱情又是自私与卑微的。“自己所爱的人,如果一定要失去,宁愿给上帝或魔鬼,也不愿给他人”。爱情的专一性与归属性注定了是自私而不能被分享的,当自己的爱情受到侵犯时,人们就会变成一头发了疯的狮子,一头地位受到挑战的狮子,而奋起反击。可有时候,狮子是会败的,当另一颗心真的想离开了,挽留总是艰难的,甚至是徒劳的。爱情本身没有什么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大胆地光明正大地示爱,但总有些人让心中的卑微与恐惧,抬高了原本低浅的爱的门槛,让爱情显得高贵而遥远。恋爱中的人是卑微的,原本所谓重要的在爱情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张爱玲曾这样说。的确是这样,只有先放下你的姿态,去付出,去用心疼一个人,才能牵到爱情的手,开出甜蜜的花。
  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理解孤独的人会珍惜自己,不会做爱的奴隶,不会丢失自己。所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孤独是一种可贵的情怀,它有一种蛮荒的力量,会提着你的脊梁,让你站直了好好走,并时刻谨慎着自己的脚步。所以,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知。
  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有人想用酒解除孤独,可是,酒在肚子里,孤独在心里,中间好像隔着一层膜,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里去。殊不知,“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感孤独。”
  爱与孤独,总是分不开的吧,也许只有心困于孤独才渴望爱的甜美,而身坠爱河才明白孤独的苦涩与清明。
  我不畏惧孤独,我同时也向往着爱情,我渴望着在爱与孤独中找到真的自己,领悟一份平淡而真纯的启迪。当我老去了,生命像沙漏一样慢慢枯竭,像化石一样风干。我渴望这份启迪能作为命运的图腾之景,镌刻在那一枚石上,留给后人猜想,就像此刻我猜想着那被刻在生命的古老年轮里的,人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