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传承经典臻于至善
——“经典经方经验传承与临床应用培训班”学习心得
作者:中医学院2014级 刘海亮
由山东省立医院主办,齐鲁伤寒流派工作室、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经典经方经验与临床应用培训班”于2017年6月3日在济南举办。我有幸参加本次学术培训班,聆听中医各学派名家学术报告,受益匪浅,现将个人学习心得与同道分享。
灵活辨证 继承创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主委陈明教授结合自身经典基础与临床经验,作了题为“杂法调中说约”的学术报告,陈教授师从全国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陈教授的报告语言生动活泼,他提出“平肝清肝治胃酸,补肾纳气治呃逆”等治法,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有些反流性胃炎单纯使用煅瓦楞等制酸中药可能效果不是非常显著,配合清肝热药物的使用效果更好。另外陈教授临床常使用张锡纯的参赭纳气汤加减治疗肾气虚型呃逆,常取得较好效果。这就启发我们需要灵活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不只孤立地看待某些脏腑的生理机能,应当整体合参,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姜建国教授从仲景原意出发,阐发了以五苓散,大柴胡汤为代表的经方含义,姜建国教授提出,五苓散温阳化气,证属三焦蓄水,并非膀胱蓄水证,姜建国教授指出李克绍先生注解《伤寒论》,发前人之未发,利水作用并非单纯利水剂,拓展了五苓散的临床应用。此外,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丁元庆教授从阳明论治口僻,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经典版中医内科学知识课,值得每位学子对于经典经方深入思考。
勤于临证 善思多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持年教授以经方的临床应用方法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数十载临床经验,谆谆善诱,让与会的青年中医学子如沐春风。刘持年教授师从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周凤梧先生、周次清先生,刘持年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在辨证论方,以法统方,创新制方,药证结合等方面深得两位先生真传。在这次学术报告中,刘持年教授讲到用药安全性问题,应密切注意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医者要从人文角度出发,注意时刻关心患者,提高患者依从性。
“医之病病在不思”是刘持年教授提到的另外一个学术观点,笔者作为刘持年教授学术传承工作室学术传承生,有幸曾在社区门诊跟诊侍医,刘持年教授曾耐心教导我们,要寻师访友跟人学,勤于临证跟病学,熟读经典跟书学。纵观古今中医先贤均是熟稔经典,勤于临证,发皇古义,创立新说者。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更应在继承前辈的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打好基础,做好临床,厚积薄发,由博返约!立足脚下 胸怀远志我校王世军教授从经方的研究和发展思考入手,在培训班上向大家讲述了其团队在经方研究方面一直以来的努力与探索,并描绘了经方的美好发展蓝图。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贾青顺局长作了题为“三经传承战略”的报告,阐明了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形势,随着《2016-2030中医药战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法》的颁布,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当前形势催人奋进,又充满挑战,这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不断探索。
经方是古代的,更应该是现代的,当前应从多角度开发经方的应用,让经方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大众!“芳邻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更为关键的是,保护与继承中医经典经方及名家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