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接棒

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暨美术教育“高参小”成果展亮相山东美术馆

2017-06-16     浏览(59)     (0)

2017年5月1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办、山东美术馆承办的 “接棒”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校本课程暨美术教育“高参小”成果展于山东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由“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展示、“高参小”成果展,和以围绕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为代表的艺术家作品展三部分组成。展览精选了来自江浙、福建、山东、四川、辽宁、上海、重庆、云南、内蒙古等地15家中小学的精品非遗教学成果,以篆刻、皮影、版画、青铜造型、面塑、刺绣、扎染等不同艺术形式呈现,为观众展示了包括校本课程教材、学生习作、非遗项目新闻报道、文献手稿、笔记、图片样式,以及原样范本在内的静态资料,配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场皮影及刺绣演示,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校本课程转化的全过程。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的首要职能是把美术家的优势资源带入到美术教育中来,在高等美术教育、师范美术教育、基础美术教育、少儿美术教育等多板块中积极发挥前沿引领功能,进而对全国美术教育起到名副其实的引领作用。基于这一目标,本次展览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重大活动,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板块的改革实践方面首先选择“非遗进校园”和“创意课程”作为核心切入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非遗”与审美教育及创造力培养相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校本课程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兴趣,并将其有效转化成创意的土壤,实现传承相续,是摆在美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高洪表示,“通过各高校美术教育骨干力量的集中参与,对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进行了系列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高参小’系列项目,深入小学课堂,并设计出一套全新的创意教学课程。这些课程强调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有利于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认同感。我们的目标是对未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提供方法与思路,进一步发挥前沿引领作用。”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余丁教授表示,“非遗的传承是活态传承。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文脉、文本、文法的结合,传承本身是一种文脉,其方法论即思维方式是文法,而作品本身及展示是文本。如何把非遗转化为课程,把非遗资源与当代艺术资源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据悉,本次展览通过搭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学及活动平台,探索高校与中小学互动新机制,以建立“非遗”现代传承新形式为契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深层次地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语境中的体验、传承、转换与创新。它不仅是特色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一次集中展示,更开启了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一系列美育工作及实践成果展的序幕。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高洪等领导参观展览

教务处/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