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晚,毕业季讲座“中法当代艺术的传播之维:范迪安院长对话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前馆长阿尔弗雷德•帕克芒”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的两位主讲人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前馆长阿尔弗雷德•帕克芒。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活动。
讲座伊始,余丁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对话的背景:在今年美院毕业季的同时,恰逢中法文化之春,举办了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活动就是5月28日于北京红砖美术馆开幕的“高压:杜尚奖的法国当代艺术现场”展览。帕克芒先生正是这个展览的策展人。
范迪安院长在开场致辞中谈到了他与阿尔弗雷德•帕克芒先生长达20年的友情,以及其在21世纪以来经历的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历程。他表示,中法两国在政治、经贸各方面都不断地具有更多共同的愿景,在文化艺术的交流上可以说既源远流长又不断创新。从这个世纪初开始举办的中法文化年,使中法两国人民既加深了对彼此艺术历史、文化历史的认知,更在当代文化发展、当代艺术发展的层面上有了许多相互了解。从中央美术学院的层面来看,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也使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受益者,让中央美术学院和法国许多文化艺术、学术机构建立起了很紧密的联系。
谈到本次讲座的主题“传播之维”,范迪安认为,“传播”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图像时代的征候,“传播”的功能、价值和意义也因此值得研究。传播的维度有哪些?通过哪些载体或媒介来产生传播的效力、作用?范迪安提出,“我们现在已经处在一个传播的世界。今天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情,我们几乎在同一个时间都可以分享到。这也让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的观众需要什么样的交互空间?观众用什么样的方式接近艺术、走进艺术空间?”
帕克芒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范院长在推动大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以及当代艺术在中国和外国的传播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作为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前馆长,帕克芒表示,相较于其他美术馆,“蓬皮杜”的特别之处在于更加正式地向今天的现代艺术开放。随后,帕克芒先生系统地介绍了“杜尚奖”的设立、历史以及遴选制度。
针对“传播之维与当代艺术的意义”这一问题,范迪安首先发言。他指出,法国的文化政策与机制和中国有相像之处,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皆占有非常主导性的资源,也有相当大的投入。就传播而言,“传播”这个词在最初出现时就包含了“共享”的因素,这个“共享”是多大范围的共享?是小众的共享还是大众的共享?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帕克芒认为,在传播问题上首先应考虑如何进行信息的分层级,“在我们今天的现当代艺术领域当中,有一些机构能够进行相关信息的分级,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美术学院、博物馆、艺术中心等”。而关于“媒体”在艺术传播上的作用, 帕克芒对此进行了说明。他说,“媒体”是艺术市场的极端作用,他并不反对艺术市场上的工作人员,但他不希望市场成为唯一的决定性势力来告诉大家哪位艺术家值得欣赏。帕克芒强调,“媒体化的操作从原则上来说是很好的,只要这不是艺术家唯一的做法就可以。公立机构应保持自己的方向,这里我也需要向大家传递一个重要讯息,因为我们在美院这样一所学校里,同学们有时候会认为一些人可以通过艺术系统当中的操作迅速获得声望,但这并不是使我们成功的唯一道路。有的时候艺术的追寻需要很长时间,走过漫长的道路。我相信最终大家经过艰难的摸索所实现的成就肯定会多于这种媒体化商业操作而成名的人。”
范迪安院长对话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前馆长阿尔弗雷德·帕克芒现场
艺讯网 刘芸瑄/文 胡思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