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空灵秀雅诗天成———张成玉生态诗词赏析

作者:艾前进    
2009-10-09     浏览(428)     (0)

  中国是“诗国”。古往今来,诗人都偏爱山水风光,涌现出了一大批田园诗、山水诗、自然诗,但大多都只是对大自然的书写,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以此寄托凭依创作者尽收眼底的心灵之感。优秀的诗词直抵人心。有着20年军旅生活积累的诗人张成玉,把诗情画意对准祖国的名山胜景,或作空灵之诗,或填秀雅之词,与大自然诗意天成,成为别具一格的生态诗词。张成玉所游历的风景名胜,将自然的生态风情,传承的历史文化,与强烈感悟的心愫激情融为一体,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精美诗品,便充盈了生态的灵性,吸人咏诵,引人吟唱,在激越的传诵中葆以了不衰的青春和永恒的生命。
  经典意识浓郁。名山胜景最吸引诗人,也极易唤起诗人的诗情。透视当代诗词创作领域,虽然总体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盛景象,壮写昆明、绍兴、大理、丽江等旅游圣地诗词的人不少,也有许多名作名家,但堪称经典的作品实不多见。究其原因,有的因为作者自身已经成名,便把主要精力放到应酬之上,难以潜身体验,用心作诗,笔下之作自然是应景之篇。作者在潜心创作,反复斟酌的《绍兴》中行吟:“旖旎风光多婀娜,半城滴翠半城河。天蓝水碧云雾浅,地灵人杰风流多”。紧接着,作者咏出了“泣血沈园肠已断,流觞兰亭墨新磨。浣沙女后两英烈,铁骨文豪一巾帼”的精品诗句。这是创作者的呕心沥血和孜孜以求,是作者深入生活,探究绍兴史实,用诗外工夫的锤炼之作,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艺术个性。这是厚实的生活基础和精湛的艺术描写,给人以思想的滋补和审美的熏陶。
  大雅正声突显。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诗人不是仅仅把作品停留在对一地一景的游历记事上,而是反观生态,有着大雅正声的审美原则,使作品应和时代,直面现实,引人赞叹,令人感奋,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自觉和价值追求。《昆明》中的“放却少年缚虎志,寄情聊作雅士吟”,《普陀山》中“静心红尘远,不修自神仙”,典型地侵润着古典文学“风”、“颂”的审美传统,张扬了大雅正声的审美原则。透过这些诗句,读者自会感悟到诗人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精神气魄和正视现实的思想视野。这正是当下生态诗和生态诗人的缺憾。不能就事论事,不应因景写景,而要在生态诗作中赋予灵性,塑造正直品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创作者不断修炼自我的胸襟、气度与人格,超越一己社会位置和身世经历的局限,承担重任,把现实生活的重大体验和创作的精神原则结合并统一起来,自觉地将其化作自我的心智和精神营养,进而转化为创作迈向新台阶的审美价值原则,为社会创作真正的优秀作品。
  细节撑起神采。愉而至教,悦而至美,乐而至懿,韵而至德,是诗的本能和本质。让诗飞翔,是诗词炫耀生命,张扬魅力的前提。通读张成玉的这一组生态诗作,朗诵上口,让人激动震撼,使人奂美深思,堪为题旨鲜明,内容充实,意境深远,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生动,紧密结合现实,深切感悟生活,具有真挚情愫,有诗魂诗魅,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审美愉悦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启迪。我们从品读中感悟到,这一组生态诗作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把握和实现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琢磨创作的成功之道,很重要的一点是将细节的发掘、提炼与升华做到了真实与深刻。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眼力穿透表面现象,深入到生活的底子深处筛选出了牵动人心又饱含意蕴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可以说是生态诗词的生发之根。作者在《昆明》中打破了诗律制约,用“不到春城怎识春,满眼繁花满眼新。滇池碧水润翠树,鸣凤金殿腾白云”的诗句,将时空与情境交错,过去与今天相融,想象与现实换位,使读者跟随诗人始终被诗情深深吸引,从中感受到昆明的美和生活的甜。诗如戏,要有值得品味的细节,好的诗词细节如同诗眼的瞳仁,凝聚着诗作的风韵和神采。而要把这一点浓缩的神采放射出来照亮全诗,就得看创作者的真正功力。一个好细节能孕育出一首好诗,势必经由符合目的、符合规律的想象与虚构,经由精益求精的艺术提纯、举一反三的意境提升,达成真善美的相谐相融。《普陀山》便是一个范例。诗人用 “海风”、“涛声”对应 “梵音和唱”,用诗的细节顺畅推进,使读者在 “无边佛法度有缘”中由衷感佩佛法的敬畏。随即,诗人用“天理国法人情,正邪善恶福祸,只存一念间”巧妙一转,用“静心红尘远,不修自神仙”结束全篇,让人产生见仁见智的多义联想,深思人间正道的真谛,将人从生态化的景观引入到了趋向追求高尚人生的大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