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 - 《江汉大学报》
长江新城建设“战略协同123”
作者: 《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主编、研究员 高建平
自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同志履新武汉以来,“长江新城”就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在今年的武汉市党代会和两会上,更是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武昌、江岸、青山等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案,争取长江新城能够选址到自己所在的区域。虽然目前花落谁家尚没有尘埃落定,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与争论,选址的基本条件应该已经比较清晰,即濒临长江、离主城区较近、20-30平方公里用地、易于开发。个人认为,应该再加上两个条件,那就是要具有可拓展空间、具有一定的人文和文化氛围。综合起来考虑,武昌白沙洲可能是比较理想的地方。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是长江新城建设中比较宏观一点的问题,即长江新城建设如何与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城市战略结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我把它归结为“123战略协同”:
“1”即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相协同;“2”即与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两大战略相协同;“3”即与武汉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三化”战略相协同。
一、如何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相协同关于武汉发展的定位,从中部崛起战略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际上经历了“三基地一枢纽”
(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向“一中心四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这样一个升级的过程。在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意见中,还提到了两个重要的要求,即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未来的长江新城应该是创新活跃、创业踊跃、产业发达、人才汇聚、服务便利、生态宜居之城。因此,长江新城建设应注重三个结合: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相结合、与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相结合、与两个“百万人才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带资智回汉工程)相结合。尤其是两个“百万人才工程”,其是长江新城建设之源、之本、之根、之基,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武汉现有130万在校大学生,每年毕业30多万,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相当于要留下三分之二左右,没有具备绝对竞争力的就业环境和发展平台,这一任务将很难完成。严控房价、引进大企业总部、发展新兴产业将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
二、如何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相协同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中,上海、武汉、重庆是三个重要的节点城市,武汉在其中的定位,就是要做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定位,就是要成为核心节点,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应该说定位很高、任务艰巨。结合武汉发展目标,201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21年高水平全面建成了个小康社会。按照现有发展格局,以东湖开发区为首的三大开发区对武汉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新的增长极亟待寻找。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东湖开发区的示范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育新的增长极,避免城市发展的单极化效应,形成城市内合理有序的产业竞争格局。长江新城建设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打造节点、挺起脊梁、实现翻番、建成小康,需要以双极或多级经济中心承载产业发展。因此,长江新城建设需要与“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结合起来,立足全球视野,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招徕一批全球企业总部,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培育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发展局面。
三、如何与“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长江新城将肩负重要使命。“现代化”要求长江新城以创新创业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从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使长江新城成为高效产业、高效经济示范区,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区。目前,存储器产业基地已落户东湖开发区,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产业特色,可考虑将另外两大新兴产业智慧健康产业和智联汽车产业基地落户长江新城,再配合武昌正在建设的金融中心,将形成开发区差异化竞争格局。“国际化”要求长江新城不仅积极对标浦东新区和珠江新城,而且要以全球眼光高度集聚城市总部经济、集聚全球高端产业要素,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以开放姿态规划国际社区建设,争取国际性组织和国际性活动落户长江新城。长江新城将成为武汉国际化大都市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生态化”要求长江新城建设自始至终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新城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各领域,研发、设计、生产、消费各环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尤其要发挥水优势,做足水文章,将“四水共治”通过前瞻性规划落到实处,使长江新城成为地绿水清、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的典范,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