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医学院 - 《长治医学院报》
人才强校 时不我待
作者:人事处长 吴建勇
“两提一创”专项活动,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现实抓手,是落实振兴山西高等教育之“1331工程”的得力措施,咬住“标准”“能力”“业绩”三个关键词,贯彻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学校的工作实际出发,着力于“三基”(即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全面进步、基本能力全面提升),推动观念的转变,对于激发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拓宽大家的知识视野,凝聚全力踢开阻碍学校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尤其对于学校人事工作的指导促进作用重大。
我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之后,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才问题,已为全校上下所认同。如何全面贯彻“1331工程”的战略部署,适应学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急需,努力补齐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板,是人事部门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和紧迫任务,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大力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在我校的教师队伍中,19个教学院、系(部)存在 9 个博士空白点,更谈不上遴选和产生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新观念抢人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在突出重点、重在使用、效率优先、特事特办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各院、系(部)的学科建设需要,以良好的工作平台和优惠条件,引进符合学校需要的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创新拔尖人才以及优秀的博士,以“一人一策”(“一队一策”)的待遇形式,适应引进人才工作节奏、需要的工作方式等安排,为我校的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助力。
同时,努力抓住机遇,用好用足我省已有的人才政策。借助我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百人计划”平台,重点支持校内一些学科在整合、交叉、互助、互动的基础上科学论证,引进国外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专家,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准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且达到深化和拓展校企合作的目的。在这一方面,生物医学工程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康复医学专业以及澳瑞特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结成的联合体,年内有望突破。
其三,学会使用两种高层次人才,即编制内和编制外人才,打破用人形式上的传统固化思维。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平衡等原因,高层次人才的传统性流动状况有所改变,本着以人为本、重在使用的宗旨,我们要努力适应这种形势,在用人管理方式上,遵循依法依规、合同管理的原则,解决编外高层次人才的使用管理问题。期望此举可在近期缓解学校在脊柱外科、神经内科等学科高层次教师的紧缺问题。
二、打破常规,做好教师培养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在博士紧缺,占比甚低,在引进工作不能立见成效的情况下,依靠我们自身的选拔和培养来解决后备人才之不足,已是当务之急。在校本部编制 45 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当中,据我处摸底调查,超过 1/3 的教师近三年有提高学历的意向和愿望,只要学校在政策引导鼓励上措施到位,我们用五年时间送出100 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计划,应该是可行的。实施这一宏伟计划,我以为须从加压和激励两方面作出安排:
1.学校推行“十百千计划”,2017—2019 年拟资助 40 名教师,2020-2022 年,拟资助 60 名教师外出读博提高学历。
2.规定今后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
3.各院、系(部)要依据学科建设实际,为教师学历提升成长创造条件,把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落实作为考核其主要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4.学校设立助研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及返校后的学习、研究和生活资助,取得博研录取通知书即拨付5万元,取得学历学位返校后另拨 5 万元。读博期间,学费由学校负担,还比照在岗情况享受一定比例的校内绩效工资,特别鼓励教师攻读国(境)外高水平院校的学位。
5.学校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不断拓宽教师培养渠道,在根据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情况编制年度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全校学科状况贯彻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倾斜主干、兼顾辅助的原则,对教师读博实行学科宏观调控,达到分步骤、有侧重之目的。原则上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类学科的教师,可根据院、系(部)工作需要选送,不需数量限制。
目前我们已积极创造条件,为5名教师争取了国内访问学者名额,安排 11 名教师参加一般访学进修,相关手续正在办理落实中,相信他们通过访学,能为下一步深造读博做好充分的铺垫。
总之,通过以上综合安排的实施,相信能够助力我校“1331 工程”的推进,为学校今后的科学发展逐步打下较扎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