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草木情怀·人生至境 ———文院学子自然文学作品集》序 刘先平
我绝少给朋友的书写“序”,因为它很难写,总是没有自信。近来有幸读到安徽大学文学院同学们的作品集———《红色·绿色》、《笔写江山》、《湖畔春色》、《草木情怀·人生至境———文院学子大自然文学作品集》———四大本,近百万字,五彩缤纷,文学之光耀眼,优秀之作比比皆是,很振奋。再加上疏延祥老师的督促,只好勉力为之。
《草木情怀·人生至境———文院学子自然文学作品集》多是写人与自然的情怀,文思泉涌,真切感人。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歌德说:“所有的人都在她之中,而她又在所有的人之中。”大自然为人类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其实人们总是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风景,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在早期对大自然是顶礼膜拜的。描写大自然的文学自古有之,文学史中佳作连篇。但是到了后工业化时期,由于人类的贪婪、对大自然的无情攫取和破坏,再加上对科技无预测的滥用,致使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生态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严酷的事实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后,这才非常不情愿地认识到:作为万灵之长的人,也只不过是大自然万千臣民中之一;人类属于大自然,而绝不是大自然属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文化总是引领时代之先风,因而歌颂人与自然、呼唤生态道德的当代的大自然文学应运而生。
什么是当代大自然文学呢?简而言之,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维关系中。然而几千年来文学多是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故事;而当代大自然文学却是一改几千年来的这种格局,致力于描写人与自然的故事———呼唤生态道德,歌颂人与自然和谐,化解人与自然矛盾———以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当代大自然文学是热爱生命的文学,具有世界性的语言,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因而,当代大自然文学为文学艺术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是创新的文学,在体裁上或诗歌、或小说、或散文、或纪实……大自然文学的繁荣昌盛,必然要有文学的多样性。就如生物多样性标志着大自然的繁荣昌盛。
一切的文明都需要法律和道德作为支撑。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可以根据需要从何时执行或何时终止;而道德是一个人的修养、品质、自觉遵守的规范行为,是需要终生努力的。
道德是大美。美是永恒的。但人类对自然却很少讲道德,也即是说不把道德施之于大自然及其动植物等等。几千年来人们只规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时应遵守的规范行为,却没有系统的规范人与大自然相处时的行为准则,生态道德缺失的后果是引发了生态恶化的惩罚!生态道德的核心是热爱生命、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然而,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生态法律,有其更艰难的一面。当然,遵守法律也是道德。生态道德的培养、树立,对个人说来需要终生的修炼,是自觉的行为、自我的法律;对社会说来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形成的崇高风尚。需要生态文化的长期熏陶。
时代赋予了大自然文学重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中,明确指出四个基本原则之一是:把“坚持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道德,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大自然文学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直接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我在多年前曾给自己的创作做了个小结———也是我近年每部作品的卷首语:
“我在大自然中跋涉了30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大自然文学具有文化和生态的双重品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丰富资源。
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具有高瞻远瞩的气魄,描绘了创新发展的蓝图。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人才———文学研究、作家。目前,正在集聚、培养研究人才,有望形成一支队伍。我从同学们的作品中看到了希望,热切地盼望着能涌现出一批作家———将来成为著名的作家、甚至是伟大的作家。为此,我对有志于从事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同学,提出几点希望:
只有树立坚定的自信,具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才能不屈不挠地去努力、奋斗!仅仅靠熟读“小说作法”、“散文写作”等等,是难以成为作家的。创作也和做其他的事一样,需要悟性。这个悟性多是来源于勤奋写作,从习作中比较、领悟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特别是从经典文学名著中吸取营养,久而久之肯定就有了收获、心得,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等等。
迈开你的量天尺、走万里路,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积累生活。这在自然失去自然,人们失去自然的当今非常重要。自然中蕴藏着无比的神奇和奥妙。她不仅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崇敬自然、保护自然、热爱生命;而且对立志从事大自然文学的人说来,是生活的积累,是创作的源泉。严格说来,大自然文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大自然是用万千变化的生命形态来彰现生命的美丽和悲壮……只有认识自然,才能领悟其蕴藏的无穷奥妙。试想,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了解,对话还能进行吗?如果我没有在大自然中凿空探险40多年,是不可能写出那么多作品,因而虽已不再年轻,但我依然坚持每年在野外考察。去年,我在考察土家族恩施大峡谷时,还攀登了456个石阶。
读万卷书,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优秀的大自然文学作品总是闪耀着博物学的光华。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千万别忘了大自然同时是知识之源。请想想,当今的宇宙演变、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科学三大尖端的课题,哪一项不是在于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我的文学创作,开始是诗歌、散文,后涉足于美学。当数年参加野生动物考察中目睹了自然所遭受的破坏,激励我决心重新拿起笔来致力于大自然文学创作的1978年时,我已停笔15年;而以生活的积累又觉得只有长篇小说才可表达,但我从未写过小说,更别说长篇小说了。是什么给了我勇气呢———在大自然中探险多年的经历,即大自然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即是读书。为了认识自然,我在致力于大自然文学之前、之中、今天,仍然将阅读自然科学书籍作为享受。开始时,我读了大量的动、植物、地理、地质……的书籍。使我能更好地认识自然,而在对自然奥秘的不解时,又促使我更加有目的地读书,这才不使我描写的自然不犯科学的低级错误。
我相信,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将会对立志进行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同学给予悉心的培养。文学院理应有培养作家的使命!
写完后一看,都是大白话,实在不像是“序”,只是和同学们谈心而已。2017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