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我院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为祖国的海洋研究与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科发展历程
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学院下设海洋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海洋化学研究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海水综合利用工程中心,拥有海洋化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博士点,应用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8个硕士点。“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从事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要的、配套的大型仪器和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
海洋化学系始建于1959年,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建立全国首批海洋化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海洋化学学科于1993年和2002年分别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并先后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海洋化学专业于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物理化学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1年“海洋精细化学品实验室”被批准为青岛市重点实验室。2004年海洋化学学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化学(海洋化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应用化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年来,本学科先后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等为代表的一批海洋化学学科带头人。本学科在我国海洋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的综合优势。
丰厚科研成果
50年的光辉历程,离不开学校的关注支持,也离不开一代代化学工作者的努力拼搏。他们开拓创新、孜孜以求,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院的壮大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孙秉一教授研制了 “中国标准海水”(1958年)、氯度计算尺(1964年),并建立了海洋化学教学体系(1960年);张正斌教授等建立了“海洋物理化学”的理论体系,部分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年);孙玉善教授等率先开展了海水提钾、碘、铀的研究,建立了海洋资源化学分支学科;杨靖先教授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甲壳素改性论文(1984年);1966年学院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培养了高从堦工程院院士等一大批海水淡化专家;1978年王俊鹤等出版了我国首部《海水淡化》著作;1983年陈国华教授研制出船用盐度计,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这也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张经教授等建立了“多沙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理论,确立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经过50年的发展,海洋化学学科在整体上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化学与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的交叉和渗透方面,特色明显。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各类省部级、市级科技项目近200项,总经费7000多万元;发表科研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近20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出版专著10余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和教学奖励8项。在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较大幅度提升了国际学术影响力,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深厚教育理念及成果
经过50年的发展,学院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确立了“团结、笃行、博学、奋进”的院训,形成了“严谨治学、品德高尚;严明执教、为人师表;严格要求、教书育人”的教风,明确了“以提高人才培养素质为根本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研究型学院”的学院定位,凝练了“强化海洋化学优势学科;保持理论应用协调发展;坚持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努力培养创新复合人才”的办学理念,创新了“面向需求,夯实基础;质量立院,特色创优;优化整合,全面推进”的办学思路。
学院在教学方面成果丰硕,特色突出。海洋化学专业于1993年被批准为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四层面-三领域-二类别”的独特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的培养。学院非常注重以国家精品课程和名牌课程为龙头带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2003年张正斌教授被评为国家首届教学名师;2004年 《海洋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2、2006年《海水分析化学》成为教育部名牌课程、山东省精品课程;2009年 “海洋化学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海洋化学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丹桂飘香、硕果累累,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国内媒体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海洋报》等都对此进行过报道。
师资雄厚 桃李天下
学院现有教职工118名,其中教师77名,正副教授40名,博士生导师2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84%。本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高水平的海洋化学专家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领衔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术团队。
杏坛花繁,经过50年的发展,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50年来我院已为国家培养了4100多名本科生,800多名研究生 (博士和硕士),30余名博士后。学院培养了国内70%的海洋化学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中的许多工作在国家涉海机关、海洋研究单位、政府工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有不少人已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海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以来博士毕业138人,硕士毕业466人,12人的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硕士论文,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有近百名学生获校级“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称号,10名学生获省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本科生毕业论文都能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我院非常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效显著。近年来有数位本科同学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有6位同学在全国或山东省“挑战杯”竞赛中取得傲人成绩。
继往开来,薪火相承。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我院广大教职员工决心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将我院逐步发展成为海洋化学基础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领先)、应用基础研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以海洋化学为核心、在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领域具有鲜明海洋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教学与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