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清明回家 黄进志

2017-03-31     浏览(74)     (0)

  谈到清明节人们总是立即想到杜牧的诗,仿佛清明节就是要和阴雨联系在一起,若是出了太阳都要破坏了那意境。我小时候在读这首诗时也深信清明节是一定会下雨的,但后来我发现……我家乡的清明节好像不曾有过这样萧瑟凄凉的景象。
  虽说我的家乡———海南,全年雨水丰沛,但奇怪的是每到清明节这一天,天空总是异常的通透明亮甚至看不见一片云。因此,我也就从未体会过诗中那样阴雨蒙蒙行人匆匆的清明,反而,属于我的清明节记忆是灿烂的阳光和悠闲的蓝天交织的图画。
  清明节自然是要全家老小一同出动去扫墓的,烧些纸钱,悼念逝者。小时候,每到这一天我都非常兴奋,不仅是因为学校会放假,而且还能跟着家人去野外“郊游”,这大概就是小时候最吸引我过清明节的理由了。记得我们一众孩子跟在大人身后手拉着手走到墓地,眼睛的视线时而被花朵吸引时而又被蝴蝶勾了去,好像这就是一次郊游,完全不知道这样一个节日有着怎样的意义。
  给墓碑上的字描红是我小时候去扫墓时最喜欢做的事,每次还没等及大人们除净坟头的杂草,我就已经迫不及待拿着毛衣在一旁等着了。事实上墓碑上的字我大多都不认识,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拿着毛笔蘸着红漆照着墓碑上的刻印描字仅仅是游戏般的乐趣。大人们在一边看着我们弓着腰认真描字的样子有时还会欣慰地夸赞几句。但孩子的天性好动,而给墓碑描字又十分需要耐心,因此我总是兴致勃勃的描完几个稍大的笔画简单的字后就失去了继续的耐心,一溜烟就跑到旁边的草丛里扑蝴蝶玩去了,留下那些复杂的交给大人们收拾。
  整理完杂草,摆放好祭祀用的水果、酒水和些许吃食后,大人们便带着我们给祖先磕头许愿,妈妈常说“希望祖先在天之灵会保佑我们”,让我们也学着跟祖先祷告。对于接受过科学教育的我们自然是不信神灵这一说的,但就是不解,难道大人们相信吗?对于这样的疑问,一切都只能等着长大才能得到答案。
  初中之后,我渐渐懂得了一些生死离别的情感,我开始明白时间会带走我们挚爱的亲人。或许是自己渐渐长大,而爷爷奶奶日渐衰老,爸爸妈妈也已长出白发的缘故,每当想起亲人终要离去心头都会泛起一阵酸。而后每当到清明节时,与小时候愉悦欢快的脚步不同,长大后的我来到墓前带着一份敬畏,仿佛自己是在和逝去的时光对话。我不再像儿时那样潦潦几笔应付完事,而是用心地拿着沾上红漆的笔认真地描着属于祖先的故事。那份儿时的不解也得到了答案,长大后的我和家人并肩站在碑前也会不自觉在心里默念着妈妈的那一套说辞,仿佛那变成了一种信仰———希望自己深爱的家人幸福。
  今年是我第一次没有在家乡和家人一起度过清明节,三天假期,我哪也没去。忽然怀念起这个节日曾带给我的美好,那阵从车窗吹过的凉风、那烈日炎炎下的冰镇椰汁等等。不知道今年坟头的杂草是不是一如往年地茂盛,也不知道今年家人们在路上谈论了什么有趣的话题,更不知道在遥远的一千四百公里外的故乡有没有收到我寄出的那份思念。清明于我不再仅仅是对故人的怀念,还有对时光逝去的感慨,如今又多了一份对家和家人的牵挂。若要问我清明的意义是什么,恐怕我会答道: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