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

作者:甄鹏    
2009-10-28     浏览(1097)     (0)

  中国传统文化有 精华也有糟粕。一些精 华内容,我们比较推崇 和重视,例如唐诗宋 词。还有一些精华内 容,我们非常遗憾地丢 掉了许多,例如古人强 调个人修养,讲“浩然之气”和“仁义礼智信”。对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 扬。对糟粕部分,我们要批判和舍弃。一些糟粕早已受到批判却没有消失, 像毒瘤一样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例如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还有一些弊 端,国人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足够重视。它们已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严重 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弊端是缺乏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平等”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的 基础。没有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 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 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 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 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 重摧残了人性。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 才。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
  西方世界比较重视个性和民主。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体系远不如中国神 话的等级森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现出对权威的 不盲从。在古罗马,元老院具有重要地位,是后来议会制度的雏形。我国古 代皇权至上,不可能有类似的约束机制。我国古代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美 国《独立宣言》却提出“人人生而平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法律上的平等。 另外,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 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 的人格尊严。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 见”。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发生“莱温斯基事件”后的一次内阁会议上,受到多 名部长的严厉指责,场面非常难堪。我对此印象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弊端是缺乏科学精神。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 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 知识。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 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在这种 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 系统的科学理论。四大发明只 是技术成果。
  其次,我国古代不重视工 商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 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极不发达。而 近代科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 产生,近代科学的产生又推动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相互 推动的关系。
  最后,我国古代缺乏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是科学 之母。在诸子百家中,名家讲形式逻辑。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质是诡辩 论,对我国形式逻辑的建立没有任何好处。《易经》和《道德经》具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但是,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是形式逻辑的补充 和发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逻辑。在没有建立形式逻辑的我国古代,《易 经》和《道德经》恰恰破坏了科学的推理和实验精神,起了反科学的作用。形 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李约瑟难 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弊端是缺乏法治观念。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讲 法治,儒家讲德治。法家一度取得优势,但是因为过于刻薄寡恩,法家随着 秦朝的灭亡而失势。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施行 的是“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 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 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提高一个国 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最重要的是国家机关首先要严格守法、执法。
  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而我 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 法律规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即使是圣人制订的“礼”,也不具备法律的 严密性。因此,“以德治国”本质上还是“以人治国”。“出礼入刑”混淆了民法 和刑法的区别,“原心定罪”败坏了刑罚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弊端: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新中国 一一进行了纠正。平等性写进了宪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正在进行 现代化法制国家建设。但是这些糟粕文化的残余依然存在,真正克服它们还 需长期的努力。 (作者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