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飞行学院报》

归家

2017-03-18     浏览(165)     (0)

  有人戏称一年一度的中国春运,才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动物迁徙”。那万人攒动的情景,恐怕连金老夫子在场也只能捋须长叹:好一招惊天动地的乾坤大挪移!这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春运的人方能理解。
  很多次,我们在电视镜头上看到对春运的报道,摄像机定格了一张又一张或匆忙或喜悦的脸庞,连带着乡愁一并润进了人们的心田。归家旅人的心酸、期待,经过时间的酿造如一杯醇香回味却辛辣直白的老酒,隔着数据终端灌红了思乡人的眼眶,烧红了思乡人的胸臆。仿佛在这信息全球化的年代,就连“故乡”两字都变得朦胧。
  不记得是谁说过“故乡就像每个人的童年,离开了就回不去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地方,不再是我们驻足一生的土地。为了生存亦或是理想,人们背上行囊自愿离乡,去追逐更广阔的天空。时间久了,乡愁被人们从“衣锦还乡”演化成了“纸上还乡”。柳宗元曾挥毫写下“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可实际上,看着洒脱的背后仍抛不下那份乡情,要不他也不会留下“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千古绝句。这份感情若放在现代人的身上,多半是对分身术的满眼小星星:一个自己在外工作打拼;一个自己在故乡陪伴父母妻儿;一个自己和三五好友相伴旅行。很多日渐走向成熟的80、90后,心中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蓝胖子”,焉知不是因为它从口袋中拽出个“影分身”,给当年幼小的自己留下了无穷的羡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当代社会,是常态,是无奈。滤去偶尔撑满心扉的酸,更多的是习惯与麻木。但我仍想说,在我们振翅飞向那更辽远的天空时,不要遗忘我们曾经立足的那片土地,在能回去看看的时候,多回去看看。那里有自己慢慢迟暮的亲人,有一条河里摸过鱼的伙伴,还有自己成长的印记和心灵的栖息地。
  □模拟机训练中心 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