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福建省青年科研人才、21世纪福建省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福建省五四青年奖、莆田市五四青年奖、莆田市特殊资助人才……”斩获这些奖项的他仍坚守自己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奉献。他,就是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黄建辉。
大学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场所,在这里我们感受到自由学习的乐趣、得到动手实践的锻炼。而“科研”二字,在 我 们的潜意识里就认定它是 个“高大上 ”的词语。于黄 建 辉而言,走上科研之路是个意料之外的决定,刚开始教学生涯的他为了能具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实时更新知识,选择了进修更高的学位,也渐渐接触到了科研这个领域,至此开始了科研之旅。
成功和荣誉的背后往往是辛勤的汗水,黄建辉也不例外。回忆起进修期间,他说每周周一至周五学习、待实验室,周末回校完成教学工作。这段经历也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收获了经验。问及科研过程最重要的品性时,黄建辉说:“科研是个很艰苦的过程,你必须具备吃苦耐劳、严谨、认真勤奋的品质。在过程中只有沉着冷静的‘苦行僧’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在你有所成就时,你就会感到一切皆不被辜负,这么久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一个有成效的教育方式也是老师职业探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敢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我在课堂上会采取和学生一起互动的上课形式,鼓励他们自我表现。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时,因为实验本身就具有一种未知的魅力,它不仅独立性强,还要学生随时思考、调改实验方案,师生们间的相互探讨也是必不可少的。”黄建辉说。书面知识和实践一直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可能从小学就缺少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我看来,实践和书面都必须兼有,拥有扎实的基础和实践能力,才能走得更远。”
自古名师出高徒,“我觉得黄建辉老师的性格很好,在研究课题过程中,我犯错的时候他总是会心平气和地指出我的错误。在学术水平或师生关系处理上都是很棒的,他是我最佩服也是最敬重的一位老师。”12级环境工程专业的林文婷表示,她十分喜欢黄建辉老师的人才培养方式,能让她们更独立,思维更发散。“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在实验室中和我们一起讨论他的思路,然后我们回去查找相关文献,等有了自己的思路的时候,便会和老师一起探讨课题,整理出一个可行的方案。通过这样的一个学习方法,既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不会束缚住我们的思维。在实验过程中碰到任何的问题,我会主动去找老师探讨,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案。”林文婷说道。
本报记者 游晨 范家炜 邢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