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陈祖芬:和学生们在一起

2017-05-01    




     二十年前,陈祖芬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下面是一群学生。二十年后,再看,讲台下面仍旧是一群学生。
     陈祖芬,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在这个教书育人二十载的大学女教师眼里,事物的变化太快了,学校变好了,学生们长大了,自己变成“老”教师了。但也有些事情是不变的。
    作为一名教师,自1996年入校至今,她“牢牢地”和学生们在一起。

不要只求做教书匠,大学需要大师

    1996年,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毕业的陈祖芬来到莆田高等专科学校(莆田学院前身)。初为人师,困惑大于兴 奋 。
    由于非师范生毕业,该怎么给学生上好课成了陈祖芬的第一难题,“那时候我就在想高校老师和中小学老师上课有什么不同?”
    虽然一时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但陈祖芬明白她需要尽快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专业问题认识不足,她就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课堂气氛不够,她就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实战模拟,提高教学质量。她说,当时每次课整理出的教案是16开纸12页!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陈祖芬逐渐明白:“大学的教师如果只有教学而没有科学研究,那么就近乎于当教书匠;如果只搞科学研究而没有教学,那么就不能称为大学教师。”当自己有限的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思想的需求时,只有继续学习深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于是,2001年陈祖芬考取了武汉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又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的博士生。
    陈祖芬曾在自己的QQ空间写过这样一段话,她说:“不要只求做教书匠,大学需要大师。我们也许不能成为大师,但至少我们可以被大师影响,我们至少可以用大师的精神提醒自己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的教师。”

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和他们一起长大

对于陈祖芬来说,2007年是她人生重要的分水岭。那年她33岁,刚刚步入而立之时的她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学校任教,开始了新的教学之路,并兼任3个班的辅导员。她说:“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就这样,她成为了莆田学院当时唯一的“博士辅导员”。
    如果30岁以前的经历是成长,30岁之后就是蜕变。蜕变来自于博士生的经历,这不仅使她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更强,并促使她萌发对妈祖文化的兴趣,使她的研究方向转向档案学基础理论和妈祖文化方面。2011年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实现了莆田市妈祖文化研究乃至福建省档案界在国家级科研立项上零的突破,并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21篇。
    同时,她还创造性地带领学生们一起搞科研,当时中文系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才慢慢发展起来。在她的指导下,07秘书的樊诗如、张晓蕾、钟彩凤、邓娉婷接连在参与2008年福建省科技计划青年人才项目“应用文格式与内容模板整合开发研究”项目时发表论文。其中,樊诗如还发掘了自己的科研天赋,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跨专业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2011年,陈祖芬担任辅导员的三个班级毕业。毕业之际,学生们给陈祖芬颁布了“最具母爱光辉奖”。这份颁奖词陈祖芬保留至今。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

    2014年后,陈祖芬开始担任文化与传播学院的院长助理,她身上秘书专业人才的干练展露无遗。如今她的工作不仅仅是培养一个班、一个专业的学生,更要关心一个学院的人才培养。
    为了响应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在校领导、院领导的带领下,2015年陈祖芬参与了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特色班的创立。从培养方案的构想到班级的管理再到实际课程的操作,陈祖芬积极与大家沟通解决问题。妈祖班开办一年多来,学生们对妈祖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自觉传播妈祖文化:妈祖班中文专业的同学进行诗歌、散文的文学创作;妈祖班广告专业的学生发挥创意,多次精心设计妈祖海报、妈祖吉祥物等;妈祖班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将妈祖文化与新闻结合起来,记录妈祖班、妈祖文化的事迹,并多次刊发在省市级媒体上。
    除此之外,陈祖芬在院系的带领下开会鼓励老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目前文化与传播学院4个创业团队获得国家级创业项目资助;为实践教学购买设备;与院长、书记一起抓教学质量,积极提出合理建议。正如陈祖芬所说的“人才的培养需要积累,慢工出细活,它就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
    20年就这样过去了,时光的变化总是后知后觉的,但也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就如陈祖芬说:“和同学们在一起是不会变的。”

本报记者 赵露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