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融入集体的海洋,个人的力量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枯竭;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发挥力量。”谈及其积极主动承担学院相关管理工作时,王老师谦虚地说道。
多年来,王老师服从上级组织安排,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热情投身到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中。2005年起,负责地坤楼实验室建设,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带领团队经过广泛调研、论证,以最小的代价建成了当时省内最大、华东第二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该项目为学校节约资金900多万元。新建成的振动台提升了我校在土木建筑领域的知名度,外单位的专家学者竞相参观交流,委托试验。这也为我校成功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打下了基础。为适应低碳经济建设和建筑节能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2010年,王滋军参与申报“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新专业,并担任首任系主任,相继完成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的修订等相关工作,我校也成为国内首批开办该专业的五所高校之一。
“最严重的余震发生时,我当时正在受损的房屋中进行调查、评估,说实话当时还是有点紧张的。”提及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应国家住建部要求,王滋军作为江苏省第二批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成员前往重灾区绵竹进行紧张的房屋应急评估工作,他面对记者曾这样动情地说,“可面对受灾百姓渴望我们对他们受损房屋进行诊断的期待目光,我们仿佛看见了父母渴求医生为患病孩子急切救诊的表情,于是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王老师一行的倾情付出,为绵竹市的灾后重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肯定,获得了江苏省住建厅“5·12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春节期间,他又收到了许多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其中,土木1206班的刘健俏皮地写道:老师,给您拜个晚年,躲过了拜年高峰期我觉得祝福更容易传达……喝了点小酒,未醉。大学有您这么一位恩师真是幸运……周天威更是“目无尊长”地写道:老王,近来可好?新一届的小鬼们是否比我们听话多啦,招牌的王氏洪亮教学声是否又吓坏了那些冬眠的孩子们……过去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对您万般想念。
“虽说荣誉是过眼云烟,但我格外珍惜‘师德十佳’这个称号。”王滋军表示,“我和学生课堂上是师生,课后是‘兄弟’,这样亲密的关系更易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好好地成长。”他认为“师德十佳”是对为人之师的最高肯定,与其说是一个褒扬,毋宁说是一种鞭策,教书育人之路还很长很长……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