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教学改革

要把“知识”变成“学问”

——生物学院夏国良老师教学侧记

作者:李杨    
2016-08-25     浏览(71)     (0)

本文介绍了夏国良教授的教学理念和科研追求,强调了大学是教授学生“学问”的地方,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才能变成有“学问”的人。他提倡将知识升华为学问,并运用正确的逻辑方法解决问题,成为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同时,夏国良强调了老师在引导和课堂训练中的重要性,不能被书本、网络替代。


》》本报记者 李杨
“你太胖了!需要减肥!怎么减?运动!那怎样运动才能起到最好的减肥效果呢?快走!跑步?不行!为什么?”
  这不是医院大夫在向肥胖病人开病情诊断或介绍养生之道,而是生物学院教授夏国良老师在讲授《生理学》能量代谢相关内容时,与本科生进行课堂互动。
  身为生殖生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夏国良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工作,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坚持给本科生讲授《生理学》等课程,教会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
  “对于大学来说,最本质的任务就是教学。”这也成为夏国良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年的教学,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使他认识到:大学老师一定要“把‘死’的教‘活’,把‘活’的教‘死’”。
  在如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这仅仅是“知识”,也就是说,只要识字,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了有“知识”的人。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对科研、生产和生活起到促进作用呢?
  夏国良认为,这需要大学老师通过自身对“知识”的总结、对学科核心的理解,结合科研成果,善于把这些“知识”升华为“学问”,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的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夏国良说,这是书本上、网络上学不到的,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始终贯穿这样的理念:“书本知识是‘死’的,老师讲课是‘活’的,知识的运用是‘活’的”。
  夏国良的这一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只有告诉学生从整个学科的角度来考虑,这个“知识”有什么样的意义,能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去解决书本上没讲过的实际问题,启发他们,才能引起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产生深入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今的大学生,敲敲键盘、上上网,就能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并且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学习了很多“知识”,能够满足他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需要,那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
  夏国良说,这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都一定要搞清楚的问题:大学是教授学生“学问”的地方,不是通过教科书、百度堆砌“知识”的地方;大学生也只有经过大学的学习,才能变成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特别强调,老师的引导、课堂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不是书本、网络能替代的。
  夏国良还说,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社会规范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老师还肩负着“把 ‘活’的教‘死’”的责任。
  他认为,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一定不能认为大学是“由你玩儿四年(Uni鄄versity的谐音)”。而大学老师一定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改变大学就是远离父母唠叨、生活自由自在、上课爱去不去、学业没有压力的定位,要把学生的这种“活”的错误观念教“死”,即大学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遵守各种“死”的社会规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言行“传道”,书本“授业”,课堂“解惑”。在生殖生理学领域的不懈探索,是夏国良为人师表的科研追求;把“知识”升华为“学问”,是夏国良始终秉承的教学理念;《生理学》重要知识点的启发性教授,是夏国良坚持采用的“解惑”技巧。
  “那么,为什么减肥最有效的运动方式是快走而不是跑步呢?”夏国良把已有的“知识”通过正确的逻辑,即“学问”融会贯通地“串”起来,给出了答案:“我们都学过生物化学、学过生理学,知道减肥是要通过身体代谢消耗掉过剩的能量,而我们身体绝大部分的代谢,都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最快、最大限度地消耗掉能量的‘有氧代谢’,而跑步的时候,身体很多器官实际上处于缺氧的状态,这就不能实现‘有氧代谢’这个生理机能。因此,当你快走到接近‘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全身各个器官都在耗氧,都在进行‘有氧代谢’,那么你想想你所消耗的能量是不是最多的?对减肥是不是效果最好的?”
  “《生理学》是研究基本生命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环境刺激与生理反应的关系。”夏国良总结自己讲授的课程,从课程本身去看,讲述的只是生物对环境的本能适应问题,而从哲学角度去看,讲述的就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如何通过正确的逻辑方法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解决其所处的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为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夏国良说,“这正是需要我们的大学教育、大学老师和大学生共同努力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