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蓝天白云下,一辆辆印有中国农业大学Logo、漆以“生命绿”颜色的小车在牧民们操作下欢快地跳跃在高原草甸间——这是我校师生自主研发并捐赠给西藏牧民的高原捡拾车,该车将极大减少牧民们捡拾牛粪这一传统劳动的工作强度。“很小的一件事,很大的作用,让很多人受益!”校长柯炳生如是评价说。
8月9日,在多方支持下、在我校师生的积极筹备下,“科技精准扶贫 造福西藏牧民”高原捡拾车现场观摩会暨捐赠仪式在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举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汪海洲,校长柯炳生等领导与牧民代表,我校高原捡拾车项目团队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牦牛粪便作为“高原一宝”,是牧民主要燃料来源。但捡拾牛粪一直沿用人工拾粪、背篼背粪方式,每天劳作2小时以上,平均负重超过20公斤,极耗体力。在执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有关工作过程中,工学院龚春晓等同学在王德成、王光辉教授等指导下,研发了适合青藏高原的捡拾车。小车通过模仿人工动作,能轻松完成“脚踏踏杆→叉拾牛粪→抛粪入车”捡拾过程,可在不同地况条件下省力地捡拾、运送和翻卸牛粪,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成倍地提高捡拾效率。 ̄同时,此车拆卸方便、轻便简单、牢固耐用、造价低廉,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汪海洲代表西藏人民向我校表示感谢,他结合西藏自治区的农牧业发展现状,高度评价了高原捡拾车对改善广大牧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现实意义,明确提出“这将成为一项惠及广大群众的关爱工程”。
范小建感谢“各方力量为高原百姓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指出,实现全面小康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要从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出发,让百姓们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变化,这样全面小康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精准扶贫的目标才会更好实现,希望高原捡拾车在今后能够继续造福更多的西藏百姓。
柯炳生代表学校向当雄县牧民代表现场捐赠了56台高原捡拾车,与会嘉宾现场观摩了高原捡拾车的组装与使用。
活动结束后,柯炳生一行与西藏自治区相关领导就继续加强校地合作进行了交流,双方均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中国农大师生,走上青藏高原,走进广阔牧区,心系牧民最迫切的生活需求,为改善广大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做出新的贡献,以深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要求,做好科技精准扶贫工作。
我校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宋正河,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重大专项处处长黄光群等陪同参加了上述活动。(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