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会跟同学们商量着拖堂。我课堂上的‘小专家们’曾经在学校教务系统中反馈说,‘周老师能够面不改色地把3学分的会计课上成5学分’。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师考核标准去看,我的这种做法很难被同学们评为优秀吧。”周华笑着说。
是什么吸引着同学们主动接受如此高强度的会计学专业训练呢?答案应该是他独到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生动有趣的研究型教学周华绘制了一套精美的记账凭证和账页,这些素材与实际工作一模一样,叫作“快速入门:十个分录学记账”,开课第一讲,他就用这份素材带领同学们动手记账,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会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新鲜有趣的实践模拟,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同学们拿着这套账页,在第一堂课的15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从初学者到会计师的角色转换,通过对10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初步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我很有兴趣和动力继续学下去。”一位同学对笔者这样说。
在周华的会计课上,会融合财政学、金融学、经济理论和经济法的相关知识,从多学科视角阐释会计理论与方法。例如,在讲授资产的会计处理时,他根据法律法规关于财产权利等的规定,按照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股东权的顺序讲解资产的会计处理。实践证明,如此设计的提纲更为简练,体系结构更为合理,同学们能够迅速把法学与会计学对接起来。
“周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幽默风趣,穿插典型案例和思维火花,还播放经过改编的中外歌曲。”同学们对会计学课堂的喜爱是油然而生的,“周老师从第一节课就以‘各位小专家’来称呼大家,潜移默化里,我们这些‘小专家们’为了配得上这个称号,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用自己的原创成果呵护同学们的好奇心为什么要下功夫开展研究型教学呢?“要想培养一流的管理人才,就必须引导青年学子培养研究型学习习惯,让好奇心引领同学们自觉追求创新成果。”周华说,“最初我学会计准则的时候,学了好久都是一头雾水,觉得会计准则里面好多地方都是自相矛盾的,懵懵懂懂地觉得主流理论是不是跑偏了?千万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一代还那样稀里糊涂地学习了,我们教师要把科研先做扎实,才能在教学中回答同学们的好奇心。”
1999年,周华还在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戴德明教授带着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个科研计划,打算用五、六年的时间,对国际会计准则等流行会计规则的由来进行全景式的辩证分析。研究发现令他们感到吃惊:国际会计准则是一套缺乏合理逻辑的金融分析规则,很多“国际会计惯例”是以讹传讹形成的,根本就不符合会计基本原理。2005年,周华博士毕业时,他放弃金融机构的高起点待遇,选择留校任教,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集中攻关。直到2016年,这份计划整整执行了17年,才算初步达到当初计划的目标,学术创新才算是踏上新起点。“学校和学院对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会计学原论’研究团队发展会计管理理论、打造本土学术品牌提供了强大动力。”
周华对于学术研究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教学和科研直接对接的做法,他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在学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培训计划”资助下,他于2012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在美期间,他顾不上到西部观光考察,而是集中精力搜集了上百部英文著作。历时17年,戴德明教授和周华主持的三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丰硕,打造形成了140多万字的三部“会计学原论”系列著作。他们的原创观点经过重重评审和反复打磨,作为卷首文章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正是这些原创成果使周华的会计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实用高效,他在课堂上讲授的“何人、何时、为何提出某一会计规则”以及所进行的辩证分析,大多是经过十多年积累的研究发现。“会计专业教学尤其需要注重以原创成果呵护青年才俊们的好奇心。”周华说。
以理想信念照亮同学们的前程同学们说,上过周华老师的会计课的同学往往更加自信,也会自觉增强职业规划意识。2016年12月初,周华带的MBA班上,武杰同学以零基础、两年通过注册会计师基础阶段全部六个科目的成绩让大家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功到自然成、没有不可能”。在周华的会计课堂上,注册会计师考试仅仅是初步的、第一层的追求,通过考试意味着大家初步了解了实践中的会计规则。“我们学校的会计学科特别重视将本土智慧与国际视野结合起来,不但要教给同学们实用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着眼于激发同学们的潜能,激励同学们向着理想一步一步挺进。”周华总是鼓励同学们追求梦想、增强职业规划。
“有一年元旦,我收到的一封题为‘您的学生心血来潮的问候’的邮件,特别让人心生感慨。”这封邮件来自于一名财政金融学院的毕业生,元旦时在公司加班,看到办公桌上一直放着的周老师多年前编写的绿皮讲义,不禁想向老师说,这本讲义一直是工作中的案头参考。“毕业生们最常对我说的是‘一堂会计课,一世师生情’。这更加说明每一节课的质量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周华说。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本科生)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