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从生活片段看陕公校训
作者:徐婧
文章介绍了陕北公学的校风,包括忠诚、团结、紧张、活泼四个方面。文章总结了这些特点如何激励和鼓舞师生们。陕北公学成为历史上的重要教育机构,具有重要的荣誉和地位。
陕北公学成立之后,毛泽东亲自为陕北公学提出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这短短的八字校训,既指明了方向,也点亮了未来。
忠诚是交给国家的答卷。来到陕北公学的学生,无不充满着一腔热血,无不胸怀着解放之梦。在抗战时期选择到陕公学习,就意味着要对组织忠诚、对国家忠诚、更对人民忠诚。在当时国内的紧张形势下,临时分配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组织上有了新任务,当晚,班级会给要去执行任务的同学开一个鉴定会暨欢送会,第二天,同学们就“愉快地背起背包,踏上了新的征程”。这种愉快来源于对组织的信任,而再要追溯这份信任———那便是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被派出工作的同学大多数是按照当时我党的主要斗争任务,到抗日前线、敌人后方的各根据地去工作。毕业上前线是极为光荣的事情,由老校长成仿吾作词、吕骥作曲的《毕业上前线》常常在大雪覆盖的西北高原上回荡:“快跟上来吧,我们手牵手,去同我们的敌人血战!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忠诚让每一名学生变得勇敢,忠诚是陕公的学子们交给国家的一份毕业答卷。
团结是对集体的责任。艰苦条件下,更需大家团结友爱。陕北公学设有“点将台”:学习中凡是有不懂的问题,都可提到“点将台”,指名或不指名请别的同学来做书面解答;有时,一个问题的讨论范围会由小及大,最后引起一场“全队大辩论”。生活中的团结友爱则表现在男同学多做些体力活、农活,女同学帮助男同学做针线活。学习和劳动的效率提高了,自然会节约时间,让大家把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革命中去。从团结中能看到同学间、战友间的深厚感情,也能看到集体的强大凝聚力。在这一天天的学习生活中,团结早已成为了陕公学生的一种习惯,支撑着这份习惯的,就是每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当责任成为了习惯,这个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走得更远。
紧张是对自己的要求。革命形势的紧张决定了陕北公学学习、工作、生活的紧张。学校提出了“战斗地学习”“战斗地生活”等口号:动作要求迅速敏捷,内务要求整洁有条。红军战士给陕公同学上军事课,组织军事大演习,让学生加强敌情观念,随时做好战斗准备。陕公提倡紧张,是为了让学生有战斗意识,不因自己是个学生就忽略了国家内外交困的现状;学生生活紧张,是因为在陕公每一天的学习、训练都是新的,是来之不易的,也是会随时中断的,只有认真对待、紧张起来才能为日后的胜利奠基。正因如此,紧张这个要求被大家自觉的接受着、践行着;在紧张的同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学生也是军人,在学习也在战斗———这种经历不仅值得回味,更能让人受益一生。
活泼是乐观积极的态度。陕公的活泼源于这里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也和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密切相关。1941年夏初的一个午后,粟裕将军到陕公给师生作报告,杨立人副校长高声宣布“请常胜将军粟裕作报告”的话音还未落,这位军容整齐的青年将领就摆手说:“不!不!我是一个新四军的土包子。”讲完这第一句话,全场的笑声和掌声经久不息。毛泽东先后九次到陕公讲话或作报告,张闻天、周恩来、朱德、董必武、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等也都到陕公做过讲演;肖劲光、周纯全等一个个亦师亦友的将领、革命英雄给陕公同学讲述游击战争、步兵战术、特种战斗教育;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筑讲台,是陕公学员的入学第一课,道路不好走,同学们自己去铺路,没有柴烧,同学们去五六十里地外的深山里砍,粮食不够吃,陕公全体师生承担了2100亩的开荒生产任务;在吕骥、冼星海、郑律成等作曲家的指导下,陕公的国防歌曲运动一直蓬勃发展;体育运动也是学员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家都深知“今日在运动场上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明天才能成为征战沙场的抗敌勇士”。
八字校训体现了陕北公学的校风,见证着陕公的荣誉。“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依然言犹在耳,我们不会忘记陕公,更不会忘记这铿锵有力的八字箴言。
(作者系新闻学院201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