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雷锋精神从未走远
雷锋已经离开了我们半个多世纪了。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很多人仅仅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这一肤浅的层次,还有人甚至质疑雷锋精神是否还在。在许多地方,雷锋纪念月一过,例行公事的组织学雷锋活动也随即结束,有人笑称,“学习雷锋一阵风,三月来四月走,雷锋没户口。”
当学雷锋成为作秀时,必然引起许多人的抵触和不满,对一些受助者来说,也容易导致把别人的关怀和帮助看成自己无法承受的爱心负担。其实,集中开展学雷锋活动本身无可厚非,说明雷锋这个闪亮的名字没有也不能被遗忘,也充分展现了人们愿意践行雷锋精神的愿望。但是,雷锋精神并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时代需要我们为雷锋精神注入新的动力,赋予新的内涵。
要让“雷锋”永葆“青春”,就应该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进骨子里,表现在行动上。学雷锋不应该仅仅是微博上发句口号,校园里贴张海报,而是应该真正地走近、走进雷锋精神,从生活点滴入手,立足岗位脚踏实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2014年3月4日,习近平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中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郭明义爱心团队”自2009年成立以来,坚持以雷锋、郭明义为榜样,在奉献岗位、奉献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总书记的回信,不仅肯定了他们的做法,还希望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时代在走,我们在路上。年轻人是朝气蓬勃的,学习雷锋精神要“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要做的是把雷锋精神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把雷锋精神融入到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在学习中发扬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在工作里做到尽职尽责,永不使自己生锈;在生活里,多给他人一些善意,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他人。
雷锋精神依旧在我们的身边不会离开,也不曾离开,更未曾走远!(王山珊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