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跟学生提起母校的图书馆。
1998年我考入湛江师范学院时,图书馆是现在的“紫荆楼”。说实话,一眼见到它,我是有点失望的。我看到的图书馆,面积不大,也没有旁边的1号教学楼高。这与我想象之中 “高大上”的大学图书馆相差甚远,甚至还比不上我家乡的图书馆。我当时怀疑,我能在这里获得知识吗?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震撼。我看到高年级的学生或安静阅读,或在书架旁仔细寻找心仪的图书。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每当学生求助于图书管理员的时候,总能得到热情的帮助。这就是大学的图书馆。
后来我也成为图书馆的常客。很多时候,一份ChinaDaily、一本牛津字典、加上一本笔记本和一杯水,我就可以在图书馆里安静地度过一个下午。
世纪之交,学校迎来跨越式发展。在那片我们刚入学的时候还去野炊的“荒芜之地”,转眼之间包括图书馆在内的 “四大建筑”(图书馆、3号教学楼、新体育场、游泳池)拔地而起。那年春天,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在通往新区的路上、在图书馆周围,种上了第一批树苗。
很高兴新图书馆能在我们毕业之前落成启用。这里有比紫荆楼大得多的空间,使我们不再感到局促和压抑。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找书不再困难。在新图书馆里,没有杂音、没有杂念,大家都和在紫荆楼的时候一样,安静地找书、读书。
那一年,我们一边为中国足球队进入世界杯决赛圈欢呼,一边在新图书馆前留下四年奋斗之后最灿烂的笑脸。
现在,每当有学生考入母校,我都会叮嘱:去图书馆,多读里面的书,看看外面的树。树荫下有我曾经的身影,书本里有你们美好的未来。
(98级校友 钟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