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生而为别

作者:□托弟    
2009-04-28     浏览(153)     (0)




  读昆德拉的小说,我从来没有过像 看《为了告别的聚会》一样一开始便没有 停下来呼吸间隙的感觉;这样的局促感, 记忆当中只有爬香山时有过一回:后退 不得,只有前进,片刻都不能停下来的前 进。
  读完它,一个更加完整的昆德拉形 象渐渐烙印在我心中。它不同于《生命中 不堪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等的写作 方式,而用十分鲜活的笔墨将近八九个 人物的三维形象立体地展现给读者,将 交错复杂的故事情节仅仅安排在五天的 时间里,这样紧密的故事情节像磁石一 样吸引着我不曾停下来稍作思索。
  每次读昆德拉的小说,我的心情都 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他让我看到了个人 在偌大的生存环境的之中的无可奈何, 一个个异乎寻常的凄美背后都蕴藏着一 个制造无数悲伤故事的力量,而在我看 来,这个力量,在与捷克相同时代的中国 历史上显得更加强大。所以,出于心中对 于另外一个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我总会 陷身到昆德拉的小说中而承受巨大的悲 伤。
  就拿《为了告别的聚会》来说,窃以 为,将五天之内的故事贯穿起来的并非 是茹泽娜与克利马一夜风流之后的延 伸,相反,我似乎觉得,她们俩的故事只 是作为与某些其他人的故事并列之一而 存在的,比如说雅库布归还斯克雷托医 生给他的毒药,因为这颗毒药的出现,一 切都改变了:斯克雷托将友谊置于正义 之上,雅库布追求的对死亡主宰的失败, 茹泽娜的结局成为了雅库布的失败验证 (雅库布最终还是没有主宰死亡。),克利 马因为毒药的出现而出其所料地释去重 负,克利马夫人由坚守唯一到从雅库布 的话里找到了走向很多可能性,弗朗特 只为真爱而给自己加上杀死茹泽娜的罪 名,无数个小斯克雷托表明斯克雷托成 为小说所有人物中最大的赢家,就连奥 尔加的获胜感也来自于她对雅库布身边 的那颗毒药。既然围绕着这颗毒药发生 了诸多,而追溯毒药来源的理由,则是雅 库布想对个人死亡的把握,因为“在这个 国家,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有这 种需要”,就是这样,昆德拉最终将看似 一个十渺小的故事与一个国家背景联系 起来,很明显,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这 就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
  昆德拉是残忍的,因为他每一次都 想让人窥见或历史、或人性的真相;然 而,面对真相不论昆德拉还是读者都显 得十分无奈,否则就没有一个个凄美的 悲伤出现,否则就没有个人对于自己追 求的无法把握,否则也就没有一幕幕历 史舞台上唯美的哀伤在他的笔下产生。 然而,昆德拉又是人道的,他不断探索着 媚俗、嫉妒、高尚、秩序、世界的昙花一现 的本质等概念,它们在小说的情节中随 时展开,尽管还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的,然 而却已经展示了各自向前发展的无限可 能性。尽管它们只是一种尝试,然而这种 尝试却正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般有着 鲜活的生命:它们生动站立、它们跃跃欲 试、它们引而待发、它们生机勃勃,昆德 拉通过对于这些地探讨,我感受到他心 内对真善美的价值观。于是,昆德拉的残 忍是建立在他对人们的关怀之上的——— 不是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对他们许多时 候是残忍的,比如对于雅罗米尔死亡的 安排、比如对茹泽娜死亡的安排,它们都 是悲剧性的展示;而他对小说之外的人 们,却是关怀的,因为他赋予小说哲理性 的语言,无意间敦促我们不断思索着某 些存在: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某些存在。 为了告别的聚会,说到底,我们每一个现 存于世的人,又都是必然要消失到无的 人。我们的到来,只是为了要参加这一次 大而杂的聚会,告别是不可避免的。我们 中间有些人也努力把握告别,但他能够 把握的仅是能够促使告别的时间加快, 就连延缓他都无能为力,更不用说对于 告别的取舍。
  但是,在聚会期间,我们还要经历许 多讽刺性的过程。似乎所有的努力都南 辕北辙,所有的设想都大相径庭———不 论自己知道或不知,生活总是朝着可能 性的方向发生,就像一个莫名其妙的政 治审问一样,你永远都无法预测;而自己 能够做到的就是把握死亡,但死亡说到 底是最不可能把握的。就像《为了告别的 聚会》的故事结局一样,茹泽娜发现真 正的爱情,但没有开始便含糊九泉;克利 马大费心机,但却因意外的事件得到了 梦寐的结果;雅库布一直努力把握死亡, 但却不知道自己因茹泽娜的死而遭受了 巨大的失败;斯克雷托的“白日梦”最终 实现了……读完小说,我震撼于昆德拉的智慧, 他用充满机趣与幽默,举重若轻的方式, 阐释自己对于哲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