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墩下大量“补绿”,海量爆破中“护绿”,公路沿线“植绿”,线路与山形走势吻合——
边坡绿色覆盖,隧道从深山间悄然穿越,公路两旁郁郁葱葱,野花迷眼,暗香袭人。绿草丛中不时窜出一两只兔子、飞出一窝野鸡······在郧十高速公路施工沿线,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经过一年多建设,郧十高速公路目前已具雏形,宛如龙蛇行走于崇山峻岭间。
郧十高速公路机务材料处顾大兴,先后亲历过沪蓉西等高速公路修建过程,“我跑了10多年工地,从没见过哪条高速公路像郧十项目这么重视生态环保。从领导到项目业主代表,再到具体操作的施工人员,大家都把保护生态环境挂在嘴边、装在心里。”
植绿补绿 减少人工痕迹
郧十高速公路计划合同、质量技术部门控制着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的挖方和弃渣的数量。挖方填方始终把握平衡原则,开挖前先人工回填,再从回填的边缘开始挖入,尽可能缩小洞口作业面,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在开工清除地表时,在有活土层的地方,将活土层推到一边堆积起来,待挖方、弃方结束时,再用大型机械将活土层覆盖在上面,给当地群众留下耕种的土地。在一个个施工现场,堆积如山的耕植地成为了村民的香饽饽。
此外,隧道的开挖也坚持将开口范围减到最小,同时将弃渣尽量与路基填方量结合利用。在选择施工便道时,不仅将当地群众所需的永久性通道统筹考虑,还将便道选在树木少而且不适宜植被生长的地方,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按照“三同时”环保要求,对高速公路两侧的边坡、绿化带,则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又与周边植被相匹配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绿化。桥墩施工完后,用合同的形式,对被少量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
凿洞架桥 保全生态环境
郧十高速沿线地形复杂,桥梁和隧道比例大。山高路陡,地质状况十分复杂。在一个需要实施海量爆破的工程中“护绿”,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郧十高速公路变传统的见山开山,为能打隧洞就打隧洞,能架桥即架桥。为此,桥与隧道的数量比传统建设方法多得多。桥隧比重增大,意味着施工难度增加,施工时间延长,更意味着建设投资的追加。建设者为何自找苦吃?党委书记刘畅说:“最大程度保护生态、最大程度不破坏环境,就必须牺牲一定经济成本来保全生态环境。”
顺势修路 匹配周围环境
面对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郧十高速在路线设计上突出“顺势”理念,线形走向与山脉、河流的走势相吻合,不强拉直线,硬截山梁,横跨山谷,尽量避免长直线。
“要顺势而为,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效果。”指挥长方贻立解释说:“郧十高速公路线形完全还可以直一点,但如果拉直,路线与周围环境匹配度较差。”
于是,他们从山区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运用、地形地质选线、生态环保措施、人文景观方案、勘察设计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贯彻落实勘察设计新理念,全面优化工程设计。
根据项目沿线河谷深切,群山峻岭,植被良好,耕植土紧缺等不同特点。考虑到行车安全和出行方便,通过现场勘察和专家咨询,先后对郧县滔河等路段线位布置、十堰东互通、郧县服务区、谭山停车区等进行重新设计优化。
从十堰东互通到与河南淅川接壤的郧县刘洞镇64.7公里的路段,高速路线形与山体走势极其相称,完全融通于自然环境,在群山峡谷之中、山涧河流之上勾勒出一条优美弧线。
修建高速路,生态恢复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郧十高速公路设计单位提出了就地移植灌木、挖沟植草等措施,既让补植的树种与周边植被相称,看不到切面痕迹,又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带来的病虫害侵扰。
弃渣造田 为子孙留绿色
在郧十高速公路沿线,一块块平展展的田地,沉甸甸的玉米棒子,绿里透黄的芝麻夹、压弯了枝头的桔子,一片丰收的喜悦。“七亩坪”、“四亩地”,光听听这些地名,你就知道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沟涧、耕植土稀少的环境中,土地对人们的珍贵。如今路通了,地增了,他们能不打心眼里高兴吗?
郧十全线有桥梁50多座,隧道14座,这些桥梁桩基与隧道产生的弃渣到哪里去了?郧十高速公路在设计之初,就尽量减少拆迁、少占耕地,合理选择取土、弃渣位置,保护耕地与环境。大量隧道与桩基打孔弃渣,都被施工单位用于填筑路基等工程需要,弃掉部分则填沟造田、用于安置点基地建设、村级公路改造,为农民办实事,弃渣场裸露部分全部恢复植被,并做好护坡护坝,防水土流失。
“耕地和原始生态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一旦破坏就不可能恢复。郧十高速建设中,为保护耕地和生态适当增加了项目概算,但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更多的绿色,从长远看,值!”郧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长方贻立说。本报记者 高斌 通讯员 孙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