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茶园报电子版 - 《茶园》

“东莞沙墩队”:廿三年前国际赛事上的威水史

2015-07-10     浏览(63)     (0)

 

     6月27号,2015沙墩龙舟节热闹欢腾,8条龙船寒溪河上争相竞渡,最终,“沙墩长江队”卫冕中龙组的第一。
     这支队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最年长的一位已是68岁的“老人队”让排名第二的“沙墩篮球队”一帮劲力十足的小伙子们不得不服的是,原来,他们曾是23年前叱咤国际龙舟赛事的高手,有着一段辉煌的威水史。
     说起1992年出征首届中国宜昌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队员们以及时任该队教练的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龙舟裁判、中国第一批国际级龙舟裁判、中国体育勋章获得者,现年82岁的朱仕芬,仍清晰记得当年的艰难与荣耀。
应战
     时年,宜昌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世界龙舟运动的发源地,正筹备举办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中国龙舟协会指定东莞派队参加,任务下达至时任东莞体育局群体科科长的朱仕芬手上。正当他愁于急寻支持资金及组队人马之际,时任香港东莞沙墩同乡会会长的刘启中承诺出资赞助,就这样,这个国际级别的参赛名额落定在了沙墩。
     沙墩自解放前就有龙舟比赛活动,许多村民都是扒龙船的经验老手。然而,水乡农民们趁景式的扒龙船活动毕竟不同于正式参赛。平日里的龙船好手集结成一队24人,年龄从26岁跨度到46岁,大家水上划起龙船来一股蛮劲虽也甚为有架势,但朱仕芬心里明晓,在距离出征比赛仅剩三个月的时间里,要想将这帮年龄参差悟性相异的  农民从划船方法上从竞速技巧上进行全方位矫正以赢得比赛,必须展开“魔鬼式”训练才行。
     脱产训练三个月,是摆在队员们眼前必须理智面对的第一道槛。作为家中耕作事务的主心骨,训练参赛对于他们来说,更需要的是下足坚定的决心。“每天从早到晚,一天差不多10个小时,最少也不少于8个小时一天,耕田都没这么辛苦。”该队队员刘浩标深刻难忘当年训练时的密集强度。从练桡法、划水效果,到比拼力、冲速度,三个月里,龙船在河上划出了无数道来来回回的重复身影,伴随日升日落的吆喝呐喊声振奋了这个原本平静的村庄。

 正名
     1992年10月18日,这支传闻中的乡村农民队亮相在了国际赛事的聚光灯下,他们的参赛队名叫做“东莞沙墩队”。朱仕芬仍还记得那时组委会评委们的惊诧,“就是看不起,一个生产队参加国际比赛?你能够扒得下来那76公里也都算你厉害,不要说拿名次了”。
     中国宜昌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是世界上赛距最长的龙舟拉力赛,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参赛队伍的介绍名单上,一支支都是有着由职业出身运动员组成的显赫专业背景,“严格来说他们最低也是省蛙艇队运动员”。
     而对于刘浩标这些队员们来说,比这更为严峻的挑战就是长江三峡相较平日训练时的河道环境之间的巨大差异,“长江三峡水流速度是一秒钟两米多,水流非常之急,打转很厉害,一个不小心就会翻船。甚至有一程我们是穿着救生衣来扒,全部人都扒得腋下出血”。
     最终,“东莞沙墩队”以第三名的出色成绩赢得了评委们一致的刮目相看,“他们就觉得东莞是龙舟之乡有基础,认为东莞随便组个队都有水平”,朱仕芬记得,“东莞沙墩队”站上领奖台时的荣耀。有信心、齐心团结,则是刘浩标们认定的取胜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