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茶园报电子版 - 《茶园》

醒狮与大头佛

2012-04-17     浏览(170)     (0)

     舞龙舞狮舞麒麟,瑞气呈祥,喜迎四海宾朋,是民间传统技艺,由中华历史文化积淀而成。表演看似简单,实质博大精深,个中缘由并非人人知晓。
     2012年茶园游会有上元村的醒狮表演、香港同乡会的轮滑舞龙表演、刘黄村的双龙戏珠表演、下周塘村和南社村的舞麒麟表演,异彩纷呈。
     本报乘茶园游会之东风,为广大读者详细介绍龙、狮、麒麟表演的来龙去脉。

醒狮与大头佛

     舞狮是茶园游会的传统项目。今年的茶园游会,游客将会欣赏到茶山上元村醒狮队八头醒狮的精彩表演。
     舞狮在唐朝时已盛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狮、龙、麒麟皆为瑞兽。中国人把狮子作为威勇、吉祥的象征,并希望以狮子威猛的形象来驱魔赶邪。舞狮活动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中国的舞狮分“北狮”(北方狮)和“南狮”(南方狮),“北狮”重形,“南狮”神似。南狮“狮头”与“狮被”紧密相连,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舞狮时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称为醒狮。广东醒狮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狮的把式分为文狮子与武狮子。文狮子一般是戏耍性的,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武狮子则重在耍弄技巧,难的甚至要做高难动作,比如踩球、采青、过跷跷板、走梅花桩等。
     传统上,南狮狮头有三种之分,取材于三国桃园结义的刘备、关公、张飞。三种狮头各不相同,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它们分别用黄、红、黑来代表。黄色为刘备狮,俗称黄狮,它代表泽被苍生、仁义及皇家之贵气;红色为关公狮,俗称红狮,代表忠义、胜利,又因关羽在人们的心目中为武财神,故关公狮又代表了财富;黑色为张飞狮,俗称黑狮,又俗呼为“铁角绿鼻牙刷须”,它代表霸气、勇猛,故一般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踢馆挑战时才用。如今,舞狮更多是在喜庆活动中,黑色难免让现代人觉得与喜庆气氛不协调、不吉利,所以,性格凶猛的黑狮,也渐渐淡出了醒狮行列。
     在广东,我们通常见到的是南狮。南狮的套路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者透过不同的步伐,配合狮头动作,把狮子的各种神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有“反清复明”之意,现在则取 “生生猛  猛,生意兴隆”的意头。“青”用的是生菜(谐音生财)或其他蔬菜,树叶也可。采青时把生菜连同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动数回,想办法怎样采,最后跃起,把“青”咬下来,谓之采青。然后把生菜咬碎,谓之碎青。模仿狮子吃饱的表情、神态,谓之醉青。再把咬碎了的青菜或树叶吐向大家,以示谢意,谓之遍地生财。此外,还有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表演方式,并配以各种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竹杆),或者过梅花桩(经过高低不一的长木桩)等。
    舞南狮时,前面多数有一个穿唐装,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笑面佛头套,手执葵扇的人来引逗狮子,民间称其为“大头佛”,茶山俗呼“大头喇咔”。此习俗据闻源起于神话故事中佛祖收服狮精的传说。大头佛谐趣的肢体语言,生动可爱的形象,尤其适合在游行队伍中边走边演,男女老少皆爱看。上元醒狮队的袁柏江是扮演大头佛的高手,他秉承师传,能将大头佛的谐趣表演得淋漓尽致,并在全市的龙狮汇演中得过大奖。在茶园游会中我们拭目以待,看一下他的精彩表演吧!
    舞狮时必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烘托气氛,表现低潮和高潮,而舞士也随着锣鼓点的轻、重、快、慢、急、缓、停进行表演。因此初学舞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只有熟习了锣鼓节奏才能舞好狮。 在舞狮活动中,一般两队狮子是不会互相碰面的,如确实避免不了,狮子队中的师傅,必定要按住己方的狮角,不让狮头抬起。因狮头抬起,就是向对方示威,就要跟对方比个高低,这是一种挑衅行为。
     在受到邀请时又有另一番情景,上一年茶山刘黄村成立龙狮会那天,他们盛情邀请来自各地的宗亲好友庆贺。笔者看到前来庆贺的各村醒狮、麒麟都用跪着的姿势进村。因为刘黄村的醒狮早在会场口低头迎客,以示亲善。既然主人低蹲,客狮无理由比主狮高。
     有次,外地狮子到上元造访,上元醒狮迎客。双方本已互相拜会,亲昵后要起身了,但客方狮子出于礼貌,就是不愿先起来。袁师傅作为引接的领头人,用手拉对方的狮头,对方还是不愿起身,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用鞭炮来解围了。他急忙叫人燃放鞭炮,对方才舞动狮头谢礼。因此,锣鼓、鞭炮、大头佛都是舞狮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上元醒狮队,在茶山有悠久的历史,2012年是其成立20周年。从上元醒狮队的负责人袁柏江师傅口中得知,十几年前,由于禁止烧烟花,茶山的春节冷冷清清,于是他萌生了以醒狮活动活跃节日气氛的想法。想法得不到当时村干部的支持,但他没有放弃,马山翻阅上元的户口册,为醒狮队初步物色了60多位小伙子,然后约齐小伙子开会商量上元醒狮队组建事宜。那一晚,袁柏江和60多位小伙子在成立上元醒狮队的同意书上,签下字,打下指模。他们便是上元醒狮队最初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醒狮队成立以后,常被邀请到深圳、樟木头、塘厦、常平、大岭山、石龙等地演出,其表演的《狮子上狮桩》《狮子上楼台》曾代表茶山参加东莞市首届龙狮比赛并获得季军。
     2012年茶园游会,上元醒狮队以八头醒狮喜迎宾朋。袁柏江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八头醒狮中有两头黑狮,这是延续游会的传统。解放前的茶园游会就有上元的醒狮表演,当时舞黑狮者技艺精湛,黑狮气势逼人,其他狮全不敢靠近,因而被大家换作“铁角绿鼻牙刷须”。另外,两头是红彩狮,应茶园游会喜庆气氛;金银狮各两头,取“金银财宝滚滚来”之意。
     引逗狮子的“大头佛”的训练和演出亦是由上元醒狮队负责。袁柏江师傅曾以《瑞佛取灵芝》的节目赢得不少名声,他告诉笔者,传统的“大头佛”表演有男角和女角,但女角也是由男扮女装。今年游会将打破传统,由一男一女出演“大头佛”,取和谐之意。“大头佛”表演的关键是“锄头脚”(脚跟绝不能着地)的走路步法,目前在不断训练中。
     茶园游会即将举行,上元醒狮队正在加紧训练,他们将以狮祈福,与民同乐,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