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茶园报电子版 - 《茶园》

传统婚嫁

2012-04-17     浏览(108)     (0)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这次茶园游会,由南社古民居组织,舞蹈协会滕婕妤执导的传统婚嫁队赫然出现在文化旅游方队中。传统婚嫁的风俗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的,在这里,笔者就婚嫁队伍中出现的人与物作一些介绍。
     “婚”字拆开来解释就是女子在黄昏时出嫁。旧俗,女子于申时(黄昏四至五点)出嫁,到夫家后,一直到子时(晚上十一点)才拜堂。
     先说新娘。新娘在结婚前必须要“求阁”、“打阁”,出嫁(俗称出脚)时还要装哭哭啼啼,被称为“哭嫁”,表现出舍不得离开生她、养她的娘家的样子。这些在东莞大型歌舞剧《玉兰谣》中已经有表演。新娘出嫁时,要找一个认为是好命的姊妹(父母双全,有兄弟姊妹等)来分开头发,俗称“挑头葫”。 “挑头葫”时要求一次挑好,不能重复第二次。挑好后就摈上一条辫,扎上红头绳就可以了。到了夫家,换上新衣服后(通常穿褂),头发再由大妗姐象征性的梳几下。
     第二,说说新娘的衣裳。在游行的队列中,我们会看到新娘穿着漂亮的旗袍,在伴娘的陪伴下,春风满面地向大家招手示意。你可知否,这些都属舞台的表演。要知道,茶山的新娘出嫁时按传统习惯,都是穿着一身黑色的唐装衫出脚的,里面的一件是白色的。里面穿白衫被认为百年归老后,穿着从娘家带过来的素衣,可以在天堂见到自己的父母。
     第三,说说轿子。我们这里的迎亲花轿是由两人抬的,但在起轿时,先由两个青年用手持一枝竹子搭在轿上,称为“搭轿”,象征这顶轿是由四个人抬的,出了女方的村口才由轿夫两人抬。到了男方的村口(围门头),同样也要由两个青年“搭轿”抬到新郎家。很多当地人不知道这风俗并不奇怪,因他们没有见过娶亲坐花轿。茶山在一九六二年提出婚事新办时已取消了花轿,所以年轻人不知道。花轿在起行前由男方的父亲为花轿挂上一块红布,称“挂红”;到了女方那里,女方的父亲也要为花轿挂红。花轿后头跟着奏乐的,茶山称为“鼓手佬”,他们身披红袍,沿路吹吹打打。
     第四,谈一下担担。婚嫁的担担(挑担子)是分多次完成的。男方有“上阁担”、“落阁担”。男亲家告知女亲家何时完婚时挑的担子称“报日担”,又称“上阁担”,女子接到“报日担”后就开始“求阁”。“报日担”放着礼金、鱼肉之类的东西(以前是讲多少鱼、多少肉、多少套衫等,现在大都是一包红包搞掂),即在谈婚时女方要求的实物,必须要放在担中。担子到了女方的家中,由女子的父亲“开银盒”。如女方家中有祖母的称“嫲担”,新娘如果是19或23岁的,要有个“鲤鱼担”。鲤鱼担在到女方家中时,要平衡,不能一头高,一头低。以前一般为六担,不能用单数,只能凑成双数,否则认为不吉利。
      女方两担。一担叫“担格仔”,格仔内有生果、糖果之类的东西,作用是让新人“捧水”、斟茶给长辈时有糖果餸;一担叫“安乐担”,祝愿新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安安乐乐。
     一处乡村一处例,就是茶山,村与村之间也有不尽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