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发现西部,见证真实———首都高校学生记者团西部参访后记 ○郭丝露

2009-09-22     浏览(381)     (0)

作者通过参与“见证西部大开发路线”采访活动,了解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发现西部大开发策略正在寻找平衡点,面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统创新发展的挑战。西部正努力重拾人性光辉,并保持传统文化繁荣。作者对这次采访活动充满感激。





  作为“纪念祖国60 年”大型采访活动“见证 西部大开发路线”的小组成员,我们的行程已经 结束,然而采访却似乎刚刚开始,一路上许多见 闻、许多感受、许多思考,却似乎只有到现在-- 我们在成都的最后一个晚上———才得以一一整 理,记录成文。
  什么是真实的西部?
  我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西北五省市(陕西、 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 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 成。1999 年6 月,江总书记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 地区发展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 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 的长治久安,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 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至此,西部大开发被 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 出的位置。
  在这次对西部四个城市的考察中,我看到了 重庆在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的不俗 成绩,看到了成都市在创新能力、城乡统筹、传统 文化保护等方面作出的努力,看到了东汽精神在 512 地震后的真实展现,还看到了长虹集团追求 技术创新的不懈努力;然而同时,我也看到了重 庆在高速发展下存在着的隐忧,看到了成都市在 通过发展创新项目提升 GDP 的瓶颈与传统文化 保护方面的无力,看到了东汽在受到关注同时修 复心灵创伤的压力,还看到了长虹追求创新技术 所带来了风险与忐忑。
  真实的西部,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与我国 其他城市相比,其政策性的发展策略、跨越式的 发展速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西部的问题的复杂 化。但我能够确定的是,西部,正力求在创新与传 统、发展与保留中的矛盾中寻找平衡点,走出一 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西部,在优势与劣势并存中发展初到长虹,高科技的气息扑面而来:宽大的 PDP 显示屏电视、自动化的展示柜台,无不显示 出长虹在产品技术创新上所付出的努力。在采访 中,我们参观了长虹等离子电视的生产车间,在 来自韩国的生产流水线上,现代化机械与工人们 肩并肩地工作着。为了维持生产 PDP 显示屏所 需要的无菌无灰环境,长虹自韩国进口了一整套 空气循环清洁系统,每天24 小时不停歇运转,需 要耗费几百万的资金。
  长虹,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 PDP 生产能力的省资企业,被业界认为正在进行 一场“豪赌”。在采访中长虹方面几次谈到,等离 子电视取代液晶电视,将是彩电业发展的不二方 向。然而,长虹在等离子电视上的昂贵投资一旦 失利,后果不堪设想。长虹豪赌的结果如何,有待 时间去验证,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长虹作为国 内彩电的龙头企业,在追求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 上所作出的努力,为国内企业带来追求技术和品 牌而非单纯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经营理念与价 值观念的转变。
  西部,有一种精神必将永存采访东汽集团,首先惊叹于其媒体接待能力 之高,会议室位于东汽行政楼一楼,在走廊两侧 分布着至少十间会议室,分别摆放着不同的接待 指示牌,走进挂有“接待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小牌 的会议室,相关负责人早已预先到达。采访中,东 汽领导似乎能够洞悉我们的心理,什么是最能体 现东汽精神的,什么是最具有新闻故事的,什么 是最能够煽动感情的,娓娓道来,没有一句赘余 的话,没有一个不恰当的安排。整个采访,如行云 流水,让人感觉十分舒服,不禁让人感叹其宣传 部门媒体素养之高。
  的确,自5.12 地震以来,东汽集团累计接待 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3000 余人,东汽精神也在 全国各地广为传播,成为企 业建设的典型,“东汽精 神”,也成为见报率极高的 名词之一。东汽精神被概括 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 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 新、勇攀高峰”的24 字方 针,作为典型,在全社会弘 扬。然而,对于东汽精神的 理性概念,在遭遇到实实在 在东汽人的那一刹那,轰然 崩塌。
  我们曾经学习雷锋好 榜样,曾经学习“铁人”王进 喜以身作则,曾经学习焦裕 禄的兢兢业业,然而这许许 多多的“榜样”,随着时间的 推移不断褪色,甚至被冠以“政治工具”的头衔。 但在东汽人身上,我似乎又看到了时代的影子, 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时代,也是一个无比单纯、 简单、快乐的时代,无数的个体为了群体的利益, 抛弃个人得失,将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大我中的 时代。我们也曾因为东汽精神而疑惑,因为东汽 人浑然忘我的工作态度而费解,但经历了对东汽 的考察,我忽然明白了许多:东汽精神并不复杂, 东汽人并不是神话,他们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 重拾我们失去多年的、本应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 心中的那份人性的光辉。
  “地震过去一年了,当时每每看到报道就崩 溃的泪腺仿佛坚强了很多,但是今天上午又一次 被震撼了。采访的三个东汽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世界观、价值观也多有不同,但穿上那件棉质的 蓝色工服,似乎又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共同点。我 开始相信,有一种精神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 改变,有一种力量不会因为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团队中一位团员的话,同时也代表着我们受 到的震撼,与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坚定。
  西部,对于传统艺术的保护势在必行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 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 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是四川、云南、贵 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 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 四川。现在,这种在四川成长起来的传统艺术形 式,正面临着逐渐式微的命运。
  成都市川剧院的网站极其精致。从网站内容 的丰富与精致上可以看出,川剧院工作的认真负 责。与成都市川剧院的联络采访的过程也非常顺 利,与一些政府行政部门不同,向川剧院领导说 明来历后,对方在满口答应的同时,竟主动提出 可以为大学生记者团特别举行一场演出。这不免 让经历过政府机关复杂程序后的我感到些许意 外,一个朦胧的感觉也曾一闪而过,川剧也许真 的迫切需要对外宣传了。
  成都市川剧院地处闹市中一条狭窄的胡同 中,我们的大巴甚至难以开进去,只能停在外面。 步行进入院内,简单的两层小楼拥促着狭小的院 落,园中亭台楼阁,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然而,成 都市川剧院的会议室是此次见证西部大发展采 访团遇到的第一个没有空调的会议室。一群五官 精致、气质出众的川剧表演艺术家们,整齐的坐 在简陋的会议室中,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川剧艺 术的起伏。跟随他们的脚步,我们感受到了建国 初期戏曲艺术的辉煌,感受到了文革时期对艺术 对人性的桎梏,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川剧振兴 的活力,更感受到了商品大潮中传统文化受到的 冲击,感受到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政府对于保护 川剧艺术所作出的努力。
  也许有人会说,川剧艺术在如今多元化社会 中的衰落,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然而我们欣 慰的发现,戏院中不乏年轻观众的身影,成都市 川剧院的演员队伍中也渗透着新一代青年演员 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文化建设必不可少。期待有 这样一天,在政府的扶持下、在川剧人的努力下, 川剧将迎来又一次的繁荣。
  短短十天,稍纵即逝。对于我来说,这十天 的所得,却是永远不会被忘记。回到北京,脑海 中闪现的却还是那些令人感动的、悲伤的、振奋 的人和事。短短十天,使我们对西部、对社会、对 人生,都增加了许多新的认识,也使我们更为深 入的了解了我国的体制结构与社会状况。“社会 是最好的舞台”,在十天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切 实的践行。套用自己在许多时候说过的一句话: 在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并非真实情况,感谢 “见证西部大发展”的采访,让我感受到了一个 真实的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