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文物普查工作队发现鲁国长城遗迹
作者:陈淑卿 苇子
本报讯 在最近结束的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莱芜市重点 区域调查中,由山大和莱芜市文物办组成的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 普查工作队在莱芜南部徂徕山脉一线发现一处大型石墙遗迹。经徒步调 查、遗迹清理和文献解读,初步确定这是一段鲁国的长城遗迹。这一重大 发现为我国长城史、古国史、战争史和周代考古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新发现的这段位于莱芜市境内的鲁长城,西起莱城区的崇崖 山,向东沿徂徕山余脉蜿蜒分布,东至钢城区的黄羊山与青羊崮一 带,全长30 余公里。长城遗迹均位于山岭北侧,由石砌的城墙与城 堡组成,在埠东南与五龙村北一带保存较好。城墙现存高度一般在1 米左右,高处可达2 米以上;厚度为1.2—2.8 米,较厚处以石砌城墙 中间夹杂沙土碎石。城墙多修筑于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山顶之上构 筑城堡和防卫哨所,悬崖绝壁之处往往依据自然天险。城堡多呈圆形 或近圆形,居于山顶最高处,由2 至3 个城圈依山势修建。城堡内中 央部位常见有圆形或方形石砌建筑。城堡的四角或拐弯处常发现有 面积较小的圆形哨所遗迹。墙体保存较好的哨所在北壁上可见瞭 望 口。城墙和城堡多就地取材,利用山顶石料垒砌而成。大盘顶是此次 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面积较大的城堡,南北最长85 米、东西最宽42 米,该城堡城墙最厚处3 米左右,残存高约1.1—2.5 米;城堡内残存 石砌方形房址二十余座。
普查队员在长城遗迹所经过的山顶及山下关口附近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采集陶片可辨识器形有陶鬲、陶盆、陶罐和豆盘等,年代范围大多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发现遗物的山顶遗址还发现有厚约30 厘米的文化层堆积。普查队在重点复查中进行了局部清理,出土的陶片和玉璜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此次发现的莱芜段的长城遗迹,年代应该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段长城遗迹北距齐长城遗址约70—80 公里。这 一地区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齐鲁两国之间的战争就发 生在这一区域之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调查工作后期,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于3 月28 日 组织省内专家召开了小型现场研讨会,就莱芜段新发现长城的年代 与性质进行了探讨。与会学者通过现场考察和实物观摩认为,从现存 鲁长城的建筑方法和高度、宽度判断,其使用时间不长,可能在春秋 晚期、战国早期建成使用不久即被废弃。与齐长城相比,其墙体较窄, 体量较小,其功能,除了考虑防御北部劲敌齐国之外,更应关注其经 济上的功能,即城墙和城堡的“关口”征税功能。 (苇子 陈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