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校勤工助学中心三年为同学创收399.4万元

搭建兼职平台传递就业信息

2009-06-25    


  管理学院财管专业的毕业生李亮亮最近有点忙。已经考取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的他希望在暑假觅得一份助理会计或仓管之类的工作,"这样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也能赚点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他在福州的人才市场转了5天,一无所获。不是对方以经验不足为由拒绝,就是他自己嫌工资太低。"现在的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李亮亮提及6月初报名参加的一份外贸员工作,觉得为同学提供工作机会的校勤工助学中心做得还不错。
  受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今年不少毕业生和李亮亮一样,开始留意校勤工助学中心展板上的招聘信息。一些起薪在2000上下的全职外贸工作,信息一发布就招徕不少大四生的流连驻足。而意欲留校的在校生们,也开始和往年期末一样,持续关注勤工助学中心公布的暑期兼职工作。勤工助学中心在6月中旬贴出的一份肯德基招工海报,20个岗位就吸引了近100名学生前来面试。
  而勤工助学中心这个在2006年10月正式成立的“专门为全校同学介绍各种兼职工作的唯一合法的非营利机构”,因为立足校园,面向社会,3年里已经靠不断完善的服务赢得了诸多商家的信任,并在校内拥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勤助中心给人感觉很方便也很规范,因为很多工作若我们自己出去找会很麻烦,而且不知道商家靠不靠谱,像06年我刚来的时候,有些商家会过来贴招工广告,一些同学去了,辛辛苦苦工作却没如数拿到谈好的薪酬。”这名已通过勤工助学中心获得两份工作的大三女生希望自己能继续找到一份不错的暑期工作。
  “不过现在暑期工不好找,听说学校又不让留校,我不都不知道暑假何去何从。”大一的钟同学向记者表达了他的苦恼,“勤助提供的工作竞争太激烈了,本来想报名一个家教的,但每次看他们面试门口站的人都很多,很快就打消念头了。”
  与钟同学同样原因打退堂鼓的还有不少人,受访者们大多表示对勤助门前挤满了同学见惯不怪了。勤工助学中心主任周燕告诉记者,在校生对岗位需求较多的促销类工作报名非常踊跃,一些服务员工作因为用工时间长也颇有市场,而“待遇高,用时少”的家教类工作则最受同学青睐,一份家教一般都会吸引十几二十人应聘。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勤助中心自成立到现在,约为同学创收399.4万。”周燕认为这个成绩一点都不逊色于在勤工助学服务上相对成熟的中国人民大学。仅这个2008-2009这一学年,勤工助学中心就为同学介绍了约760份的兼职工作,为同学们创收190.1万人民币左右。
  “我们从一开始就注意向其他院校借鉴经验,这三年里也不断地在完善服务。你看从邀请移动莆田分公司的老总做客‘月月谈’,到后面邀请三棵树等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培训师等开系列职业讲座,举办两届职场面试大赛,提供知名企业实习机会等等,只要同学有需求,我们都会尽力提供更好的帮助。”
  记者从他们的一份总结材料里也看到,近三年来同学们前往勤工助学中心建立的个人档案达6983份,中心设计并张贴的招聘海报计488期,组织各类工作面试约1443场次,包括暑假在内中心为社会输出在校兼职大学生4329人次。
  颇具份量的数据背后,都是勤工助学中心前前后后一百多名同学的智慧和辛劳。负责打理报刊亭的曹慧娟回忆起当初“打天下”的情形直叹不易。“我们最初的宣传就一条街一条街地向商家推介,全员沿街发传单,重点商家则直接约他们负责人商谈。那时候一个月就把莆田市走完了,还好效果不错,我记得十一月份的时候每天的面试都排的很满。”
  那段忙碌的日子也让中心前公关部部长郑志鸿倍感丰厚:“我感觉到我在进步。有些商家可能比较难攻,但只要你表现出你的诚意,付出和回报是相等的。我们现在对外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本地了解情况的商家一般都愿意跟我们合作。如今基本是商家直接打电话进来跟我们联系,公关部只需定期出去开拓资源。”
  郑志鸿介绍说,随着近年莆田市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的用工需求还是比较大,大多数商家喜欢聘用勤劳肯干、热情用心的兼职大学生。不过部分商家的法律意识比较淡漠,一些同学的维权意识也比较薄弱,对于勤工助学中心极力促成签署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的合同持“没必要”的态度。“有些时候要解决问题,一些商家也比较愿意接受你晓之以理,而不是法理。”
  但勤工助学中心还是一丝不苟地为三方拟定劳动合同。“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当同学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合同才能真正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郑志鸿说,“我们一般都会提醒同学要签署,而如果商家不签的话,我们就直接跟他说不必合作了。”
  负责人周燕在中区校门口左侧那个不足10平米的勤工助学中心办公室里,向记者展示了商家与同学劳务合作的合同范本。记者发现,这纸公文虽然只有薄薄四页,但对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待遇、劳动纪律、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等都有细致而严谨的规定。
  “这个生效后双方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任何条款我们都不能也不敢疏忽。”周燕看着记者,看起来特别认真。她说合同最初的草拟者是中心的创始人杜昊远,时任校学生会主席的他在成立之初花了一个多月研读相关法律。新劳动法出台后又对合同做了相应的调整。
  这个被众人昵称为阿杜的05级男生,用他的执着和行动影响了勤工助学中心很多人。包括前任勤工助学中心北区负责人方草在内,许多和杜昊远共事过的同学,言语间提及他都是"钦佩"。
  “我们跟商家洽谈的时候也会依据新劳动法尽力替同学争取更多更好的待遇,”方草说,“虽然杜昊远今年毕业了,但对中心的怎么发展他已经不需要再补充什么了,因为我们和他的目标一直都是一致的。”
  这个市场营销专业的女生,三句不离本行。她希望勤工助学中心能继续开拓创新,“发展出一种不可被复制不可被超越的模式,不仅是莆院的学生,让外面回来的莆田大学生也想通过这个勤工助学中心找兼职工作。”
  “毕竟创业容易守业难。”方草认为,勤工助学中心作为一个沟通商家和学生的兼职平台,投身其中“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能清晰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勤工助学中心作为每年学生会纳新最受欢迎的部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我觉得新人不要止步于此,和商家建立的关系要更用心地去维护,要更有一些想法,不只是把职场面试大赛一届届办下去。”
  而一位已经退出勤工助学中心的大三学生认为,这个平台要更多起到把有价值的工作介绍给合适的人去,给合适的同学更多锻炼的机会。                                           本报记者 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