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博(右)和驻芝加哥总领事黄屏
赴美读硕攻博练就一身建功立业的真功夫
正当张博施展才华、春风得意的时候,我国开始涌动起出国深造的热潮。有一天,他和几个好朋友就出国深造的事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刻的探讨。从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远渡重洋寻求救国真理,到外国科技先进、经济发达、思维多元,再到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他们很快达成共识:现在出国深造的人将来肯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不久,张博义无反顾地递交了辞职报告。
张博一口气申请了7所美国名校,全部获得通过。经过比较,最终他选择了在美国农业工程专业排名第一的UIUC香槟分校。虽然通过了托福和GRE考试,但还是因为语言问题,只获得了半额奖学金,即只免除学费,生活等其他费用自行解决。这让张博抵美后经历了一段炼狱般的人生考验。
1990年夏天,带着所有积蓄兑成的250美金,张博飞往美国。尽管一省再省,等到达学校的时候,他口袋里已经不到200美金了。住在哪里?听说一个留学生租的房子特别便宜,他就跑去求着跟人合住。那是怎样的一个住所?晚上摸黑去趟洗手间,早上醒来一看,地上一片片的蟑螂尸体正是一个个脚印的形状。吃饭怎么解决?赶紧去打工!有了一份,再争取一份,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学习压力就更大了,上课听不懂,作业写得慢,也不怎么会用电脑,怎么办?努力,再努力!每天睡三、四个小时的觉成了常态。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心理落差太大了,和做政府官员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不久,他的胃开始出血……张博说,回国的念头不止一次涌上心头,庆幸的是我最终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现在我越来越明白,干什么事情都一样,遇到困难就退缩,永远不会看到胜利的曙光。成功是什么?就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结果。
第二学期,5门课程全A!张博被学校提前授予全额奖学金。吃住问题迎刃而解!不到两年,他顺利取得硕士学位。
1992年,一走出校门,张博就被总部设在芝加哥的美国联合太平洋公司聘用,并任命他为公司亚洲部总经理、兼中国业务总代表。1993年,他先是主持了中国投资银行总行与美国联合太平洋公司共同组建的北京联华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组织工作,然后主持创建了美国3Z公司,后来又参与了由美国 3Z公司、天津大学和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共同组建天津鼎力机电有限公司的工作……在一连串的突出成绩面前,张博意识到如果能够再深造一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会大大提升。1994年,他决定重回母校攻读博士学位。
这回很幸运,张博不仅得到了美国农业部专门为将来能够为中美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设立的一个特别奖学金,而且成为第一个拿到该奖学金的中国人。同时,他还被美国农业部聘请为带薪研究员。事实证明,美国农业部真是慧眼识英才,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不凡的表现,张博不仅连续三年当选UIUC的优秀研究生,而且为促进中美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上的充分保障使张博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一个新的目标在他心中诞生: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我要创业!
很快,他就与学校里的几位教授一起创立了一家公司,主要从事高新技术转换。由于雇员大多都是学校的教职工,一时间,张博和他的公司成了校园里的一个焦点谈资。
从此,张博大展宏图,脚踏实地地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翌年,他独立创建了美国电子产品公司,2000年开始进驻中国,现在旗下已有10多家生产企业,成为中国供应北美电机市场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1996年,他又连续创建了美国生物产品公司和参与创建了北京恒瑞美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他又不失时机地在甘肃、宁夏等地投资兴办了7家以饲料为主的农业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饲料行业中产品种类最齐全、生产规模最大的饲料企业之一。就这样,张博一步一个脚印地跻身于中美两国成功企业家的行列。
总结自己的成长、成才和成功之路,张博说,从实践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不知不觉中无论面对多么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和困难,我都能做到不急不燥和游刃有余。
牢记社会责任 大写出中国人的骄傲
联合国海外传授技术高级专家,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中心海外咨询专家,甘肃省政府经济顾问,中国华侨、华人投资协会全国常务理事……张博兼任了不少社会职务。他说:“每一份社会兼职都凝聚着一份信任和责任,我投身社会兼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感恩和回报社会”。
张博在我国国家级贫困县会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的三元杂交种羊基地,不仅对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典范。2007年春节期间,胡锦涛主席亲临基地考察,给予高度评价。胡主席说,像这样把科技团队从大城市带到偏远地区来,运用科学技术帮助地方发展,很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读硕攻博期间,张博曾多次作为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推荐的旅美杰出人才代表,受到江泽民、朱鎔基等访美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说:“我能够走到今天,是中美两国共同培育的结果,为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贡献一份力量早已成为我心中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
“桥梁”一词是中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张博的共同称赞,因为从农业科技到文化、教育,在中美两国一些交流与合作项目上,他始终扮演着双方使节的重要角色。
新世纪初,UIUC计划在亚洲建立一个分校。张博认为这是将UIUC引入中国的大好时机,他一面联系其他中国校友前去说服校方,一方面向中国教育部汇报情况。尽管最终由于我国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允许外国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中国独立办学校,未能实现建校目标,但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向UIUC打开了欢迎的大门,也正是从那时起,UIUC走进了中国,认识了中国,和中国的诸多大学和企业开始了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
几年来,在张博的积极斡旋下,UIUC的教务长、校长等多次到中国考察,和教育部、科技部、一些大学及企业进行接触、交流和沟通,与清华大学成功实现合作办学,与我校、兰州大学、甘肃农大等实现了科研交流与合作,与上海交大、北大、甘肃省白银市政府以及中国机械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经过张博的多方努力,UIUC校长实现了参加有关活动的愿望,增强了他在中国政府高层的影响力……“一个追求真正成功的人,无论是为官、从商还是搞企业,一定要看淡荣誉、财富和地位、权力,担负起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才是最最重要的”,张博说:“因为一个人如果只醉心于追名逐利、坚守财富,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财富和荣誉有多少,其内心都是空乏和黯淡的,并且会越来越干枯;只有那些心里装着天下、甘愿奉献的人,才会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
张博让UIUC的师生和员工引起为荣,让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和员工引以为荣。他,大写出了中国人的骄傲。